1.营收利润双降,新能源赛道掉队,吉利最困难的一年过去了吗?

2.e汽车亲历吉利收购沃尔沃这十年: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3.吉管解读2022年业绩:不尽人意,反思检讨

4.吉利2022年财报:单车毛利增至1.75万,不打价格战

5.吉利、长城相继发布业绩报告,营收中藏有“小秘密”?

2020吉利汽车盈利情况_吉利汽车的销量与利润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众,丰田作为国际一流车企,目前是个什么样的规模吧。2017年,世界500强公司排名出炉,按照营业收入排名,排第六名的是丰田,第七名是大众,而吉利控股集团排名在267名,与丰田大众的差距还是很大的;2018年,大众全球总销量为1083万辆,丰田为1052万辆,稳居全球车企销量前两名。吉利汽车在2018年的年销量在150万左右,与大众丰田的销量差了7倍,基本算是差了几个量级了。从利润上来讲,丰田大众的销量基本一样,但丰田的利润却几乎是大众的2倍以上。

因此,就以上几点基本标准来衡量的话,吉利与丰田大众这些顶级车企的差距,目前来说,还是非常大的。如果细分到,品牌知名度,产品系列,车型实力,技术研发储备,汽车三大件技术等等方面来说,差距也是很大的。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差距,至少在目前短期内是不可能做得到丰田那样的规模的,这是事实。

然而,按目前吉利的发展态势来说,它是目前所有国产自主品牌里面,综合发展最均衡,增长最快的。如果说谁最有希望在未来能成为像丰田大众那样的一流车企,那吉利是最接近,也是最有希望的一个车企,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目前吉利情况吧。

2010年,自从吉利收购沃尔沃品牌后,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因为之前从没有成功过的例子;面对质疑,吉利这么多年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海外并购是可以成功的。沃尔沃自加入吉利后,不仅扭亏为盈,并且使得沃尔沃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豪华车市场站稳了脚跟,虽然与德系三强BBA还有差距,却是多年以来,沃尔沃增长最快的时期。

而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通过技术合作,共享技术,运用沃尔沃品牌带来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提升了吉利的品牌形象,产品竞争力,和技术水平。随后,接连入股奔驰,宝腾汽车和路特斯汽车等一系列动作;而最近更是以50%股权与奔驰共同运营打造奔驰SMART品牌,这所有的动作,都暗示着吉利已经开始了野心勃勃的集团扩张的野心。

所有的动作都为在为自身的发展营造出更大的空间和潜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来说,吉利汽车已经连续几年稳居国产自主品牌销量第一,年销量更是达到150万辆的级别,仅次于国内的大众和通用;而利用沃尔沃的技术共享,推出了吉利的高端品牌领克,也已站稳了脚跟,最新上市的吉利旗舰SUV星越,也都有希望能成为爆款车型。可以说,目前吉利旗下的众多车型,基本都占据了各自细分车型领域的前列,甚至是当红车型。

客观的说,目前吉利无论是在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品牌形象打造,车型系列规划,市场营销推广,版图扩张战略,技术合作共享,企业盈利水平等方面,都走在了国产品牌的前面。以综合实力来衡量的,吉利是所以国产品牌发展最好的,也是最有潜力成为未来的国际一流车企的,虽然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但差距在一步步的缩小,加油,吉利~!加油所有的国产自主品牌。

营收利润双降,新能源赛道掉队,吉利最困难的一年过去了吗?

先厚积,方能薄发。

我们正在经历不进则退的时代,逆流而上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实力。

3月21日,吉利汽车交出了一份颇有含金量的财报,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依然演绎了稳步前进逆流而上,殊为不易。

透过吉利汽车2022年的财报,有几个关键的数据非常有看点。

一是2022年全年总销量1,432,988辆,同比上涨8%;二是新能源产品(含吉利、几何、领克、极氪、睿蓝)销量328,727辆,同比增长300%;三是单车销售收入10.3万元,同比增长29.6%,平均单车毛利1.75万元,同比增长11.1%;四是吉利汽车技术授权共实现16.6亿收入,同比增长29.9%。

从这些数据背后可以看出,吉利汽车目前的战略思路非常清晰,不会被眼前的市场乱象所干扰,“变革创新”,“挑战极限”,将会是吉利汽车2023年发展的关键词。

全面向新再提速

2022年,无疑对所有车企而言,都是非常不寻常的一年。全球的瞬息万变,都不可避免地传导到车市里,变成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挑战。而另一边,新能源汽车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22年新能源市占率一路飙升至25.6%。

在这样一个堪称“超级机遇”的新能源大时代,作为中国车企里的头部力量,吉利汽车在前几年稳步搭建强劲体系能力的基础上,2022年正式进入破局和发力之年。

不惧缺芯、疫情、原料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2022年吉利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火力全开,全年累计销量达328727辆,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成为国内新能源增速最快的车企。

不仅如此,吉利2022年纯电车型销量262253辆,同比增长约328%。其中,极氪2022年交付71,941辆,几何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49389辆,同比劲增170%,两者形成差异化合力,全面发力纯电市场。

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吉利汽车已构建纯电、混动、换电及甲醇等多技术路径并行发展的电动化体系力,实现了销量、渗透率的双增长。

今年2月23日,吉利再次打出新能源高端化的一张王牌,吉利正式发布。的新,是从头到脚的,包含全新的造型设计,全新的产品技术,全新的渠道,全新的服务。

借用吉利内部人士的话说:“通过吉利这样一个高价值的新能源系列,让我们的新能源产品进一步标签化,从形象、产品、渠道服务都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形象,从而强化吉利汽车在新能源市场的产品系列标签。

的到来,是带领吉利全面新能源化的一个标志,也意味着吉利正式进入全面向“新”的加速发展期。

以价值战代替价格战

进入2023年以后,尽管疫情所带来的影响逐渐退散,但开年后,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部分车企率先举起了降价“屠刀”。之后,这股由新能源市场引发的价格战迅速波及到燃油车市场,混乱,无序,如惊涛骇浪般,打破了后疫情时代想象中的岁月静好。

“我们不随便跟风简单的价格战,要打价值战,要打售后服务战,要打质量战,要打技术战,要打企业的道德战。吉利一定会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产品让客户要有优势、有价值感。”

在财报会议专访中,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对近期在行业内蔓延的价格战给与了明确回应。

其实,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是吉利几年前就提出的战略。早在2021年7月,吉利星越L上市,以其为代表的“中国星”应运而生,正式擎起“为中国汽车价值而战”的大旗,成功杀入合资车市场腹地。在之后的两年,中国星以高销量、高价值、高溢价,书写着吉利汽车以及中国品牌价值向上的故事。

2022年,吉利“中国星”高端系列实现总体销量252,787辆,占吉利(含几何)品牌比重近23%,最高月销达到3万辆,单车平均售价达15万元,在肉搏合资的竞争中,成功捍卫了自主品牌的尊严。

能够具备不打价格战的底气,除了依托吉利4.0时代的技术优势外,有竞争力的产品成本也是关键因素。

对此,淦家阅表示:“通过架构化造车,能够达到最大的协同,更大地降低成本,更快地提升研发效率。在成本控制力的优势上我们是比较显著的。”

另外,背靠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也给整个汽车产业链带来了红利,“吉利作为在东部的整车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供应链都是在江浙区域,我们可以通过供应链整合,获得一部分的产品竞争力。”

由此可见,吉利的品牌向上从来不是单纯的提高定价,而是通过成本管控给客户更优价格和更高价值感。正是由于以吉利为“领头羊”的中国品牌这几年在价值感上实现反超,才引发了合资阵营目前的溃败局面。

正如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所说:“中国从一个增量市场变为了一个存量市场,存量市场就是一种火拼。不断把价格降低,势必整个车的质量、体验感会大幅度下降,消费者最终会抛弃。要认清形势,做好自己的基本功。”

规模化优势逐渐显现

其实,成本控制一直是汽车行业永恒的话题。

在加速向新能源转型的路上,所有的车企都需要直面盈利大考。而2022年,特斯拉和比亚迪这两家专注新能源的车企,以快速提升的规模打开了盈利向上的空间。事实证明,规模化带来盈利这条路,可以走通。

桂生悦认为,特斯拉和比亚迪去年的巨大盈利,其实回归到了汽车本身发展的最终规律,汽车业是需要规模的,只有规模才能产生利润。

他还表示:“任何未来的汽车公司,如果没有办法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规模,前景肯定是堪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吉利作为大家概念中具有传统制造概念的公司,我们在全面向新的过程中,慢慢会在规模上体现出巨大的优势。”

2022年吉利财报也已经说明了问题,吉利2022年在营收、利润、现金水平等多项指标上,都呈现出稳健增长势头。

这不能不归功于吉利通过多年构建起来的“架构造车”的体系能力。其实通过过去十几年的腾挪,吉利汽车已经布下了一盘大棋,按照桂生悦的说法,“吉利过去这些年的布局,综合的一个战略就是最终大家在共用平台的基础上,达到真正规模化的效益,以达到真正的成本优势。”

凭借多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吉利已经迎来了技术输出的新阶段,具备了向多个合作伙伴提供研发技术输出,以及委托技术开发服务的能力。

2022年,吉利首次反向对国际巨头输出,将技术输出到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通过入股雷诺韩国汽车,联手研发、制造和供应先进的混合动力总成和高效的燃油动力总成技术。

技术出海和产品出海,现在都成为吉利汽车新的营收增长点。吉利海外产品矩阵不断丰富,2022年全年,吉利出口销量达到198,242 辆,同比劲增 72.4%,高于行业 56.7%的增长率。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介绍,目前吉利品牌的海外市场,主要是在一些欠发达的国家市场;领克已经成功的进入到了欧洲发达国家市场,去年出口量实现28000辆;今年四季度,极氪品牌也将会进入欧洲发达国家市场,到2024年,极氪还将会进入美国市场。

通过品牌、产品、供应链、工厂的全方位国际化布局,吉利在全球市场的版图已经悄然成型。吉利坚信,规模化将在未来显现出巨大的优势。

2023年,吉利汽车为自己定下了全年销量165万辆的目标,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将翻番。在2023年这样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市场环境下,这是一个非常进击的目标。

先厚积,方能薄发。这是吉利一直以来坚持长期主义所积蓄出的力量,也是中国汽车品牌蛰伏40年,一朝崛起背后的动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Businesscars,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e汽车亲历吉利收购沃尔沃这十年: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2020年可以说是吉利汽车最困难的一年,无论是在营收还是在利润方面相较于前年来说都是有着很大的下滑。从2020年发布的财报来看,总于收为921亿,净利润为55.7亿,较2019年相别下滑5%和33%。进入到20年下半年,吉利汽车业绩才取得小幅度的增长,零售环比和净利润环别上涨,50%和40%。

一、过去吉利汽车?不愁卖?

2020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累计超过132万辆,同比下滑3%,其中新能源汽车下滑量超40%。如果按照全年的数据来看,累计销售超过1000万辆,吉利汽车也实现了销售突破10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不过对于吉利汽车而言,高端品牌的打造以及汽车销量的累计仅为17.5万,上市四年之后,月单销售超过两万量。单从财务数据上吉利汽车保持了自己自主品牌的地位,可以说在中国市场是不愁卖的。

二、一次新尝试的失败

如果说吉利汽车没有将自己的触角碰到新能源汽车,可能未来发展之路还会更顺畅。可是,吉利的野心过于大了,2021年吉利发布了几何、极星、smart、枫叶等六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强调所谓的蓝色吉利,是这一年之内仅卖出了6.8万辆新能源汽车,显然目标尚未如期完成。然而吉利并没有在此停下步伐,反而是和新能源汽车杠了起来,同时和沃尔沃在动力方面达成合作,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推出了极氪品牌,不过这一产品在定位和受众上需要近五年的时间去等,这也就导致了大量的资金内耗在上面。加之市场受到疫情的影响,市场并不太好,所以吉利就陷入了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

在新能源赛道上,吉利汽车似乎来的有点晚。随是造车的门槛越来越低,核心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吉利汽车想在新能源产业分得一杯羹似乎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目前剑在弦上不得不发,各家汽车品牌都在涉足新能源,吉利也不例外。如何降低自己的研发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实现现金流的回报周期较短,是吉利汽车目前唯一的自救方式。

吉管解读2022年业绩:不尽人意,反思检讨

3月28日,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平常的一天,但是对沃尔沃和吉利甚至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而言,却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天。

时钟拉回到十年前。2010年3月28日下午四点,从瑞典回国的李书福,以及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的团队,刚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奔赴位于北京长安街1号的东方君悦大酒店。酒店会议厅,300多位记者早已就位等候。他们很期待能撬开李书福这张嘴巴,之前对于并购沃尔沃一事,他一直三缄其口。

在那天,李书福首次宣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已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当天签署了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集团100%股权的正式协议。“作为中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重大的海外收购之一,这不仅仅是吉利控股集团向前迈出的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和世界汽车工业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李书福说,“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不是有钱就能买得来的,福特选择新的东家有他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吉利通过多次的投标,取得了这样一个资格。”

回望历史,那是一场举世震惊的"蛇吞象"式收购案。而正如李书福所说的,吉利和沃尔沃,甚至世界汽车的命运在那一天也开始改写。

准备充分,完成"蛇吞象"

在数目繁多的跨国企业并购案中,成功案例并不多。而吉利收购沃尔沃能成功,从现在复盘来看,是因为它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当时的大势;而且吉利自己做到了优秀。

犹记得,2007年李书福在宁波发出《宁波宣言》,以此为标志,吉利控股集团开始实施战略转型。"我们这次为什么要战略转型?就是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的。"李书福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根据他的研究,福特早晚会卖掉沃尔沃。

因此,当时国内事业蒸蒸日上的吉利,除了在战略上谋求中国市场的突破,更欲进军全球市场。但彼时吉利多次对福特表明来意后,福特的回复都是:对不起,沃尔沃不卖。

时势给了李书福一个助攻?。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整个世界经济都遭到重创,美国汽车市场受影响严重,销量出现大幅度下滑。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市场则在逆势上扬。在这一大背景下,2008年末,福特汽车明确表示,"认真考虑出售沃尔沃"。

有了这句话,吉利快速组建了专业的并购团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2009年9月,吉利迎来了收购沃尔沃的一个关键节点:福特汽车公开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

记忆深刻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段插曲至今广为流传。

2009年8月,为了说服强大的沃尔沃工会,李书福带着团队去了瑞典和比利时,先后拜访了所有工会领袖和相关部门。在与工会成员对话的过程中,李书福突然听到这样的提问:"很多人都对沃尔沃感兴趣,你能否用三个词形容吉利的优势在哪里?"

只用三个词来形容,让李书福有些措手不及,正当在场的其他人想要打圆场的时候,李书福灵机一动,脱口而出:"I?Love?You."。瞬间俘获了不少工会成员的心,根特工厂的工会更是立马拿了沃尔沃的厂徽给李书福戴上。

这意味着,在当时的大势与环境下,收购这事已经基本成了。

不过,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前三天,吉利还是再次召开董事会,对是否收购沃尔沃进行最终决策。当时业界对并不强大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充满质疑,面对即将到来的签约之日,李书福要做出最终的选择。而李书福在这场董事会的内部讲话,此前10年从未被外界所知晓,现全文奉上:

"迈出收购沃尔沃这步,我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可能是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当前的情况,进也不是,退也是。如果退出收购,社会一定认为我们是炒作、噱头,将对吉利品牌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选择收购,我李书福也许就会倾家荡产,我的身家性命都放进去了,你们都是职业经理,如果吉利收购沃尔沃经营失败了,你们还可以去别的企业高就,而我,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我只能回家种地了!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我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一起做这个决定,但是,风险由我一个人承担!"

"今天的选择,我觉得我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心灵也面临着巨大的震撼,这完全是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抉择,我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坚强。"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话,却也看出了李书福的决心。下定决心收购后,2010年3月28日,收购签约前2小时,瑞典当地时间下午1点,北京时间晚上7点,李书福通过越洋电话,与包括基层管理团队在内的近千名吉利员工连线讲话,提出为创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而奋斗。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2010年3月28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吉利控股集团与福特汽车集团签订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100%股权收购协议。

十年融合,实现双赢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始终坚持放虎归山、充分授权、探索发展、深度协调。一方面,尊重沃尔沃原有的管理、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全球运营,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实现双方深度协同的方式。"在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看来,沃尔沃和吉利之所以能够在此后皆实现快速发展,与两者始终坚持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密切相关。

回忆当初,吉利与沃尔沃在技术研发、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确实存在明显差距。为避免品牌稀释、文化冲突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收购初期,吉利坚持执行"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文化包容理念,让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沃尔沃人的好感与认同,这也成为此后双方成功融合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吉利在沃尔沃后续发展上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支持——2011年开始,吉利向沃尔沃输血110亿美元,主要用于开发新的SPA平台和在中国建厂。而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沃尔沃的业绩开始改善。

显然,吉利的慷慨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包容理念,打消了沃尔沃团队的顾虑。此后,双方此后开始在各个层面全方位融合。

2011年11月,"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宣告成立,吉利和沃尔沃开始步入技术协同的新阶段;2012年3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签署技术转让协议;2013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VT开始运营,双方正式开展深度技术合作;2017年7月,吉利控股宣布将与沃尔沃汽车成立技术合资公司。同时,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沃尔沃汽车集团正式签署协议,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

领克无疑两者合作融合的关键一环。作为吉利往高端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既可以用沃尔沃来背书,又能填补吉利和沃尔沃品牌定位中间的空档。首款车型领克01于2017年上市后受到热捧,领克02和03车型紧接着在2018年上市,证明这一战略开始大获成功。

到2019年10月,吉利与沃尔沃进一步宣布双方正在探索合并旗下发动机业务可能性,旨在建立全球领先的动力总成业务单元。显然,一旦整合成功,无疑将使双方在研发、生产、购及运营方面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

"自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吉利与沃尔沃在研发、购、动力总成、制造等领域强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技术融合、文化融合、人才融合,为双方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成为了行业协同发展的典范。"杨学良对e汽车表示。

一张张成绩单能够证明。十年间,沃尔沃从收购之初以瑞典为核心的品牌,成长为真正的全球性企业。十年来,沃尔沃的全球销量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中国销量增长了5倍。十年来,沃尔沃扭亏为盈。营业利润(EBIT)从2009年-?51.9亿瑞典克朗到2019年143亿瑞典克朗。品牌价值提升。2020年,?Brand?Finance评估发布的2020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排行榜,沃尔沃汽车以169.14亿美元排名第10位。

十年间,吉利汽车成长为百万级销量的中国品牌领军者,营收从百亿级跃升至千亿级,净利润从2009?年的13.19亿人民币,跃升至2018?年126.74亿人民币;吉利控股集团从2012年起,连续8年进入世界500强,攀升255位至220位,营收超3300亿。吉利控股集团品牌价值大幅度提升,2020年,?Brand?Finance评估发布的2020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排行榜,吉利汽车品牌成为品牌价值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成功并购沃尔沃,正式帮助吉利开启全球化之路,为此后吉利成功入股宝腾、路特斯、戴姆勒实力背书。

十年间,吉利控股集团全方位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实现了制造、研发、购、销售的全球布局。联合全球伙伴,通过协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吉利实现技术对标向技术立标的升级,并形成"新四化"有效路径。十年来,吉利打造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建设天地一体出行生态,逐步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变。

双赢的局面,让"蛇吞象"成为了一段佳话。

而如今,面对"新四化"浪潮,以及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加速重构,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车企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主动拥抱变革,在挑战中把握战略机遇。

尤其是李书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未来汽车行业的幸存者只有两三家,而"单打独斗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为此,2020年2月1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和沃尔沃汽车集团宣布正在筹划将双方的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只有拥有更强技术能力和,才能持续引领行业变革。吉利和沃尔沃第二个十年的序章,正在翻开。

并购十年,意义几何?

"吉利并购沃尔沃是顺势而为,符合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即规模化、专业化和全球化发展。产业变迁的规律不可阻挡地使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心从西方移向东方。"杨学良表示,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为中国汽车企业探索国际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事实也是如此。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开启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先河,开辟了中国品牌加速全球化扩张的重要途径。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并成功运作,向外界证明了中国汽车公司参与全球汽车工业格局重组的强大实力。

更重要的是,此并购是对以往汽车发展模式的突破,它找到了改变汽车竞争格局的支点,为中国汽车业的崛起树立了信心。

对吉利而言,通过并购和融合,自身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研发和造型设计的原创能力;通过联合开发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CMA,吉利掌握了国际领先的架构能力;通过并购和融合,吉利加速实现了质量体系标准化,完成了产业链全球化布局,最终达到了品牌影响力全球化。

吉利并购沃尔沃过程中表现出来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对所做承诺的坚守,也为吉利后续海外投资与并购提供了信用和实力的背书,全面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

如今,吉利不仅推动了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复兴和持续发展,还实现了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伦敦电动汽车、宝腾汽车的文化融合、人才融合、技术融合。携手戴姆勒集团深度合作,协同效应正在发生聚变,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并持续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最终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

写在最后

中国汽车工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从最开始的孱弱进化到如今的繁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吉利汽车,从最初的不被人看好,到义无反顾地扛起自主品牌创新向上的大旗,用超前的眼光不断整合全球,在圆中国人汽车梦的同时,也为中国汽车人在全世界赢得了尊严。

从十年前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完成"蛇吞象",到十年后协同发展和引爆行业期待,汽车行业的变化,都浓缩蕴藏在了其中。

而吉利和沃尔沃的故事,却还在继续。

我们期待着,继续见证吉利和沃尔沃下一个十年的佳话。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2022年财报:单车毛利增至1.75万,不打价格战

2022年,吉利汽车(HK.00175)干得好不好?财报数据和高管评价,有点反差。

先看财报数据。

3月21日下午,吉利汽车发布2022年财报,公司全年销量达到143.3万辆,同比上涨8%;营收148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5.6%,创下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52.6亿元,同比增长8.5%;

更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汽车新能源渗透率从2021年的6.2%上升到22.9%,增加16.7个百分点。

单从数据来看,吉利在2022年不管是财务数据的基本面,还是新能源转型的速度,都堪称硕果累累,无可指摘。

同时,资本市场也对吉利去年一年的业绩给出了正面的反应,21日收盘时,吉利股价报9.5港元/股,较前一日收盘价上涨3.8%,截止到22日收盘,吉利股价仍然维持走高态势,收盘价报9.76港元/股,累计增长幅度近7%。

毫无疑问,吉利拿出了一份让用户和资本市场都比较满意的答卷,但就在随后的业绩发布会上,吉层却给外界传达了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2022年的表现不尽人意”。

不满意的点有两个: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速度和布局。

抛开财报上那些令人振奋的数据,其实吉层的忧患之心并非没有道理:

一方面,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之一,吉利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第一个“蓝色吉利”,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总体销量的90%,然而2年过去,目标依旧遥不可及;

另一方面,作为自2017年以来就长期霸榜的“自主品牌一哥”,吉利在2022年被异军突起的比亚迪赶下王座,股价也一落千丈,从2021年最高的36.45港元/跌到如今的9块多,巨大的落差让人唏嘘。

所以,在整个业绩发布会的发言和问答环节,吉利在场的高层的态度非常明确:“反思”和“求变”。

反思的是,过去在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中,从产品到销售渠道的混乱;

变革的是,从组织架构到市场差异化布局。

01

财报基本面向好,吉利管理层人间清醒

2022年国内汽车市场几经动荡,车企的日子似乎都不是很好过,所以仅从数据来说,吉利给出的2022年经营成绩单,并没有太多可以指责的地方,甚至还有不少亮点。

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吉利累计总销量为1432988辆,较2021年上涨8%,其中吉利品牌(含几何)销量为1124780辆,领克销量180127辆,极氪销量71941辆,睿蓝销量56140辆。

具体到动力形式,2022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354471辆,较上年增加超过30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由2021年的6.2%上升到22.9%。

营收方面,吉利2022年营收规模达到1480亿元,同比增长45.6%,创下历史新高。

毛利率受到去年电池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吉利2022年毛利率为14.1%,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但单车毛利润有所增加,上涨11.1%至1.75万元。

单车毛利上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品牌向上带来的溢价所致,数据显示,去年吉利单车销售收入达到10.3万元,较上一年增加近3成。

2022年吉利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5%,达到52.6亿元;总现金水平上升20.4%至337亿元,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以上,就是吉利2022年业绩的基本情况,无论是销量还是营收,抑或是盈利水平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都呈现出正向增长的态势。

所以,财报发布之后,资本市场迅速给出了正面的回应,21日收盘时,吉利股价报9.5港元/股,较前一日收盘价上涨3.8%,截止到22日收盘,吉利股价仍然维持走高态势,收盘价报9.76港元/股,累计增长幅度近7%。

所有的表象都给人一种皆大欢喜的局面,但显然,对于吉利本身来说,这一切好像并不那么美好,相反,在财报发布之后的业绩发布会上,吉层对2022年公司的表现,给出的定义是“不尽人意”。

多位吉利汽车高管参加业绩发布会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在会上直接揭掉财报数据这块遮羞布,痛陈吉利2022年失去的一切:

“2022年吉利丢掉自主品牌第一的地位,被同行拉开了距离(比亚迪此刻可以骄傲一下),股价也从2021年36块的最高点跌到现在的9块左右,原因是新能源转化的速度和布局让人不满意,也让外界看不清楚。”

所以他认为,吉利尽管去年取得了成绩,但现在更要做的是检讨过去的不足,在未来改正这些错误向正确的方向走。

而与桂生悦一同出席的安聪慧、淦家阅等其他高层,对于这样的反思有着同样的共识。

事实上,吉层这番人间清醒的态度,并非出自谦逊,因为在2022年,吉利确实失去了太多。

02

吉利增长背后,失去的更多

桂生悦所说的并非虚言,从市场地位到资本市场,吉利的2022年是灰色的。

从市场地位来说,2017年,吉利以124.722万辆的销量成为国内自主汽车品牌第1名,而当年,比亚迪的销量才刚刚突破40万辆,排在榜单的第7名。

自此之后,吉利便长期霸榜自主品牌龙头地位,到2021年,吉利的销量增长到132.8万辆,第一次超过上汽大众,历史性的将国产自主品牌的地位带到了车企年度销量榜单前三,可谓风头无二。

这一年,比亚迪的销量为73万辆,双方的差距仍然明显。

但2022年的市场竞争态势,显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比亚迪。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的销量猛增至186.35万辆,增长超过155%。

归根结底,比亚迪异军突起既合乎大势,也有自身战略的因素。

资料来源:中汽协

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态势在最近两年开启加速度,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5.8%,到了2021年,增长到13.4%,而去年,这个数据是27.6%;

另一方面,比亚迪自身因为在电池领域的先发投入,新能源汽车技术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有非常深厚的积累,再加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整合,技术和成本对比竞争对手,优势明显。

但显然,在过去的几年中,包括吉利在内的很多车企,对于市场这种快速的变化并未有充分的准备。

单就吉利来说,在新能源汽车转型规划上的动作起步并不晚,早在2015年,吉利系掌门人亲自拟定第一个“蓝色吉利”,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总体销量的90%。

但到了目标兑现之日,吉利当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仅有6.8万辆,渗透率为5.2%。

于是,到2021年,吉利又祭出”蓝色吉利“2.0,有了前车之鉴,这次的方案,相比之前也更为详细,简单来说,有两大抓手:

其一,是主攻新能源汽车,在长期的销售目标上,混动车型与传统节能小排量汽车的比例为9:1;

其二,在高端纯电智能汽车上,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品牌,正面参与到智能电动车的市场竞争中去。

现在来看,极氪就是这个大战略下的产物。

目标清晰动作明确,但梳理吉利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有点看不懂。

吉利帝豪L雷神混动

第一个看不懂,是产品和渠道不明晰。以吉利去年上市的帝豪L雷神混动为例,上市之初并未开辟单独的销售渠道,而是和燃油车摆在同一个店,互相形成倾轧,同样是这款车,都2022年了,还没有配置快充功能……

上面这个例子,也是业绩沟通会上桂生悦拿来反思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也能从这款车上,对吉利在新能源系列产品思维窥一斑而知全豹。

第二个看不懂,主要体现在其相关领域尤其是智能化的布局上。单拿智能座舱来说,吉利布局也相当久,2016年,李书福与沈子瑜一同成立亿咖通,为吉利打造车机操作系统,之后这家公司的研发业务还扩展到自动驾驶以及座舱芯片等领域。

但从结果来看,无论是哪个领域,亿咖通好像都没有做出太大成绩,极氪车机系统时至今日仍被人吐槽,自动驾驶也没有什么眉目,传出的消息反而是部门裁员,反倒是极氪智能驾驶抓紧Mobileye,路特斯一直在强调自研……

这零零总总,都应该且亟需成为吉利内部反思和调整的点。

03

吉利转型,怎么搞?

在业绩发布会的问答环节中,吉利后续的转型框架,逐渐清晰,我们分几大板块来阐述。

首先,在产品的市场划分上,吉利、领克和极氪,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分品牌看,吉利主要盯在20万元以下的大众化市场,其目标是依托于吉利目前的平台化优势,为这个市场提供“高价值”的产品,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走性价比路线。

配合这一大的战略,吉利内部在组织架构上将分为3大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其中吉星事业部维持燃油车业务;几何事业部则主攻15万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近成立的吉利,定位稍高端,主打15-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开发混动和纯电市场。

系列将推出7款车

同时在渠道方面,参考过去的经验教训,3大事业部将拥有相互独立的渠道。其中未来将用直营+代理的方式,在一二线城市成立直营店,建立品牌的用户中心,除了销售功能外,具备线下用户和品牌沟通的功能。

而在下沉的四五线城市,则用代理经销的模式。无论代理还是直营,整个销售模式都将线上化,通过APP下单,以保证销售政策与价位的透明。

领克品牌主要面向20-30万元区间的市场,依托于已有的渠道,打造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在领克转型的步伐上,淦家阅表示,要突出一个“快”字:

“未来领克品牌的研发,燃油板块将停止弹法投入,全面转入新能源”。

极氪方面,已有的渠道的团队已经建立起来,目前的势头正好,从现场吉利给出的信息来看,未来的重点将侧重在智能驾驶的研发上。

目前,极氪的智能驾驶系统主要还是购Mobileye的软硬一体黑盒方案,自主性非常不足,今年一月才上线高速领航功能。

极氪即将推出第三款车极氪X

但在这之后,极氪将猛补智能驾驶功课。

安聪慧透露,现在极氪的研发团队有6387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比例77%,工程设计23%(包含欧洲研发中心)。

在研发投入方面,吉利并未有明确的数字,但此前《电动汽车观察家》在去年广州车展上获悉,极氪在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每年将达到百亿元级别。

这么大投入放在极氪身上,按照目前吉利品牌技术、平台共用的战略,未来极氪的智能驾驶研发成果,很大可能将平移到其他品牌。极氪自身的定位,除了作为吉利迈向豪华纯电市场的尖兵之外,也承担着其智能化转型试验田的角色。

另外,安聪慧还表示,极氪自研的智能驾驶方案,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极氪对于当下市场上的智能驾驶产品的态度比较明确:“智能驾驶还有很大的挑战,还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对用户负责”。

极氪自研的智能驾驶方案能否达到“为用户负责”的门槛,我们拭目以待。

一套组合拳下来,吉利转型的框架大体清晰,也能看出,吉利转型的改革,已经上探到组织架构和人事这样的“大脑中枢”,不可谓不深彻。

从具体的步骤来说,也是条条切中要害,也算是对过去的经验教训的深彻反思。

态度是诚恳的,步伐也是有的,能否奏效,我们现在不好说,毕竟的执行需要靠人,企业也要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们也看到,吉利过去的问题,其实也是所有传统车企面对的问题。所以在最近一段时间,包括吉利、长城在内的许多车企,纷纷在组织架构、产品渠道等方面做彻底的调整。

这个过程必然痛苦,这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界活下去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当新世界来临,进化成功的那部分玩家,总会在生态圈中找到优势位。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吉利、长城相继发布业绩报告,营收中藏有“小秘密”?

3月21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吉利汽车)对外发布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吉利汽车2022年实现营收1479.65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为52.6亿元,同比增长8.5%。总现金水平上升20.4%至337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3月21日收盘,吉利汽车股价收涨3.83%至9.5港元/股,目前来看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价位。

在销量上,吉利汽车总销量143.3万辆,同比上涨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300%至32.87万辆,销量占比由上年同期的6.2%进一步提升至22.9%。受原材料涨价、新能源产品占比提升且毛利率水平不及燃油车等因素影响,吉利汽车整体毛利率下滑3个百分点至14.1%。

而对于2023年,吉利汽车再次挑战165万辆的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翻番,即65万辆,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此外,在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还透露今年将陆续推出10款新车型。同时,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极氪品牌将择机进行公开递交并努力完成IPO上市。

单车毛利增至1.75万元

据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吉利汽车单车销售收入10.3万元,同比增长29.6%,平均单车毛利1.75万元,同比增长11.1%。而这得益于高端品牌的销量提升,带来单车毛利提升。2022年,“中国星”系列实现总体销量252,787辆,占吉利(含几何)品牌比重近23%,最高月销量达到3万辆,单车平均售价达15万元。

2022年销量达180,127辆,截至2023年2月累计总销量已超85万辆,成为最快突破80万辆的中国高端汽车品牌。值得一提的极氪,2022年交付71,941台,完成全年7万台交付目标,成为新能源品牌中为数不多完成交付目标的品牌。

而在最近两年,吉利汽车在新能源市场大幅加码,包括推出雷神混动技术,由此也推动了新能源车型销量提升。2022全年,吉利汽车新能源产品(含吉利、几何、领克、极氪、睿蓝)销量328,727辆,同比增长超300%,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

此外,手握众多核心技术的吉利也开始进行技术输出,并带来相关的收入。2022年共实现16.6亿收入,同比增长29.9%,进一步支撑未来盈利。2022年11月,吉利汽车完成入股雷诺韩国汽车,将向韩国市场推出全新混动技术及车型。

吉利汽车明确不打价格战

今年3月初,武汉与东风集团旗下品牌宣布开展“让利促销活动”,最高补贴9万元,一时间“去武汉抢购雪铁龙C6”热度蹿升。而这股“降价之风”从湖北刮起,已然迅速蔓延至全国。3月16日,上汽大众加入“价格战”,“37亿元全系限时现金优惠,单车限时优惠至高5万元”,为连日来愈演愈烈的车市降价又添了“一把火”。

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吉利汽车多位高管在业绩会上明确表示“不靠价格战赢得竞争”。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车企为了生存而进行巨幅降价,但价格降得越多,研发投入就越少,给汽车消费者的体验势必会大幅下降。”

吉利汽车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淦家阅则表示,吉利汽车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也就是成本的竞争,吉利要通过自身技术、能力来提升竞争力,如架构化造车实现协调、降成本、提升研发效率。

“在产品价值上有优势的同时,我们不打价格战,而是主要要打价值战、要打售后服务战、要打质量战、要打技术战、要打企业的道德战。”淦家阅说。

由此不难看出,在此轮价格战愈演愈烈之时,吉利汽车对于市场和自身有着清晰认知和判断,不会追求短期的效益。而实际上,新能源车市场是最早开启价格战的,从特拉斯开始,引发众多品牌跟进。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则表示,极氪汽车没有降价,也没有保价,而是对用户增加了权益、不调整价格。增加权益后,订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提升很快,也吸引了一些持币观望的用户。

同时,对于备受关注的极氪IPO问题,安聪慧表示,后续如果市场窗口时机合适,将择机进行公开递交并努力完成上市。据吉利汽车此前公告,今年2月,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

今年将推10款全新车

尽管不参加价格战,但对于2023年吉利汽车再次挑战165万的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翻番,即达到65万,销量占比接近四成。其中最受关注的极氪品牌,今年挑战14万辆的交付目标,同比增长翻一番。

在新产品方面,吉利品牌将加速新能源转型,年内推出三款全新车型,预计将是新品牌的产品。未来两年,吉利将推出7款产品,其中,智能电混L系列将推出L5、L6、L7、L9共计4款产品,首款电混SUVL7、首款电混轿车L6将在今年二、三季度交付。智能纯电E系列将推出E6、E7、E8共计3款产品,其中首款纯电产品E8将在今年四季度交付。

领克品牌将在今年推出中型SUV领克08,3月25日正式亮相,新车的亮点之一就是搭载魅族车机系统。而极氪品牌即将发布新车极氪X,年底极氪还将推出一款轿车车型,2024年将推出两款全新车型。2025年,极氪将挑战65万辆的交付量。

在智能化方面,吉利汽车将持续加大智能化自研能力,推出N OS系统。同时,吉利汽车也将主攻智能驾驶自主感知和智能决策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吉利汽车2023年在6V5R基础上推出更高阶的智驾方案,提升自主感知和智能决策的能力,解决NOA领航存在的长尾问题。

总的来看,在过去的2022年,吉利在新能源市场已经开始发力,而2023年,以为首众多新产品的推出,将让比亚迪、长城、奇瑞等车企感觉压力。随着销量的提升,吉利汽车的整体业绩也有望再向上一步,尤其是股价上!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扯扒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于当下中国品牌而言,这句话是比较适合的。一是汽车市场环境不够友好,二是中国品牌要时刻面临合资的挤压,并且长期要面临这个问题。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品牌有不少收获,让我们聚焦于少数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品牌车企,看一下他们的成绩如何。

吉利汽车2019业绩报告,数据中藏有怎样的小秘密

3月30日,吉利汽车发布了2019年业绩报告。销量端,吉利汽车已经连续几年是中国品牌中年销量最大的车企。

吉利汽车业绩报告显示,其2019年销量为136万辆,同比下跌9%,全年总营收4亿元,同比下降9%,净利润为82.6亿元,同步下降35%。咋一看,吉利汽车2019年的各项数据相比上一年并不抢眼,但在这些下降数据的背后,一些“小数据”实则隐藏着更大的看点。

在零售市场上,吉利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6.5%,相比上一年升了0.3个百分点。进入2020年之后,根据吉利汽车前两个月的累计销量计算,其产品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到7.3%,车市大环境越不好,反而给了吉利汽车做大的机会。

做强则体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单车型零售价的提升,目前吉利1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近40%,领克平均售价达15.6万元,逐步有了品牌溢价能力,从价格提升到品牌提升,这是做强最具象的体现。

长城汽车2019业绩报告,海外市场是亮点

继吉利汽车之后,长城汽车于3月31日发布了其2019年的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其总营收为962.11亿元,同比下跌3.04%,利润总额为51.01亿元,同比下跌21.25%,这是在2019年全年、全球销量106万辆的情况下取得的,在中国品牌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有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值得点赞的。

长城汽车这份业绩报告的亮点在于海外市场、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在研发上的投入等方面。

“走出去”是长城汽车近年来的重点战略之一,因此其海外业务的增长很快。其业绩报告显示,2019年实现整车出口6.54万辆,同比增长44.93%,海外营收达55.22亿元,同比大涨66.61%,其中俄罗斯、南非、沙特阿拉伯市场位居其海外市场的前三,分别为14.34亿、10.82亿、7.20亿,同比都大幅增长。

其次是产品结构的变化,长城汽车1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超过65%,这说明其单车型的产品价值正在上升,正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路上。而量变引起质变的原因之一,在于长城汽车对研发的重视,2019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27.16亿元,同比增长55.8%,涉及到智能网联、清洁化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

2020,厚积薄发的一年

对中国品牌而言,虽然诸如吉利、长城的海外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在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欧美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业务存在(实际上是目标地),而这里恰恰是大众、丰田等品牌的市场腹地,因此海外疫情对中国品牌的影响是有限的。

如开篇所讲,车市环境不够友好,对所有品牌都是公平的,只是今年这样的开端确实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尤其对大众、丰田这样的全球性车企而言,带来的影响可就不是产销量下降那么简单了,反而是随着国内疫情接近尾声,中国汽车市场会成为不少全球存在品牌的最大希望所在。

即便这样,由于一季度2月份车市基本处于休市状态、3月份销量回归幅度有限,今年国内车市产销量萎缩已经是定局。在接下来九个月时间里,中国品牌与合资的厮杀会更进一步,不过某些中国品牌已经占了先机,最好的例子就是吉利汽车利用1、2两个月时间便将市场率提升到了7.3%。因此对所有中国品牌来讲,这可能都是厚积薄发的一年。

写在最后

市场的艰难是所有品牌的艰难,但品牌的不幸是各自不同的。数据上,吉利、长城各自的数据虽然整体上有所有回落,但在各自擅长的板块是牢牢抓住了的,或者说在擅长的领域做大做强很有机会,这就是质的进步,这也是它们各自业绩报告里的“小秘密”,在合资的绞杀下取得,就应了“凡是杀不死中国品牌的,会使其更强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