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辜正坤的主要著作

2.北京大学管理学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3.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管理团队

4.大哥哥大姐姐帮帮忙的拉~!!

5.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组织机构

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_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院长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山东大学一年左右的小萌新,虽然资历较浅但还是想要就这个问题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尽管答主我上过的课不多,但也是有那么些收获感满满的课程的!不要着急,底下全部都是干货!

边家珍老师——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精读

边老师是一个极其有经验的老师,他上课总是准点到达,然后用轻松的语气将同学们的注意吸引到他的身上。上课过程中,总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让晦涩难懂的一些知识点缓缓地流进你的心里,你就在一片笑声当中收获了知识。而且还会有一些课堂上的朗诵比赛,整体的氛围真的不要太棒!

马兵老师——中国现代文学史

这是一个绝对会吸引到你的老师!答主也只蹭到了一次马兵老师的课,一节课而已,笔记就满满,收获也满满!马兵老师的干练的着装彰显的就是他干练的课堂风格。蹭马老师的课一定不可以走神,因为每一句话可能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讨论点。马兵老师是善于旁征博引的,每一次课堂都会有丰富又精彩的收获!

洪家楼校区——看**学英语

答主是听了学长的建议选了这门课程,然后觉得选到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每天骑20min左右的车去到洪家楼校区,然后开始在这个课上练习听力,受到特别好听的口语的浸染,然后观看一部精美的英文**。既锻炼了英语能力又舒缓了内心,是十分舒服而快乐的!课程内容不难,很轻松,结课也只用交一篇1000字左右的英语短文即可了~建议大家可以选择也可以旁听啊!

(没有图,不要差评_(:з」∠)_)

郝兴伟老师——计算思维

郝兴伟老师是学界很厉害的“大佬”式人物,他的思维能力是很强的。他会在课上分享很多他的切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计算的魅力,也锻炼了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吧。了解一定的计算思维常识,跟进科学的潮流,让自己和时代同肩,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郝兴伟老师的这门课,也就不能错过~

黄广友老师——近代史纲要

历史是很重要的!中国近代史也是很重要的!了解中国历史,算得上是每个人一生当中必做的事情之一吧!黄广友老师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他的一些见解也融入进他的课堂当中。他也会经常鼓励大家,发言讨论,让我们自己去探讨了解历史,课堂氛围是很不错的!

答主没啥照片可以给大家,所以只给大家拍了拍课本哈哈哈~老师的照片大家应该可以在网上找到,答主就不po生活照了嘿嘿~

山大的猫咪好学的不多,要是遇到一只有眼力的猫咪,一定要紧跟它进入教室,你会收获很多不错的体验与知识的!

辜正坤的主要著作

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费老的革命事业心是十分令人佩服的。1935年,费孝通刚从清华研究院毕业,就同新婚的妻子一道去广西瑶山进行社会调查。当地交通不发达,行路艰难。一天傍晚他和妻子在深山迷了路,费孝通跌入瑶民捕捉老虎的陷阱里,身受重伤,他妻子则在寻求援助时失足落水淹死。在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下,费孝通没有灰心丧气,伤愈后继续进行社会调查。1936年,费孝通调查了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经济情况。后来他到伦敦经济学院求学,以这个调查材料为基础,写成著名论文《江村经济》,1938年出版,在英国受到重视。今年,费老又到开弦弓村作调查,在英国人类学会1981年赫胥黎纪念演讲会上作了《三访江村》的讲演,并荣获英国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纪念奖章。如今,费老已年过古稀,还呕心沥血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并且希望在有生之年再到大瑶山去做一次社会调查,写出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来。

4、“字字看来都是血”:曹雪芹晚年贫病交困,在北京西村时,“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仍然勤奋写作《红楼梦》,披阅10载,增删5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问世已200余年,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光辉巨著,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

5、盖茨的敬业精神:盖茨也许不是哈佛大学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却无人可以匹敌。他的导师不仅为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奇,更为他那旺盛而充沛的精力而赞叹。他说道:“有些学生在一开始时便展现出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远大前程,毫无疑问,盖茨会取得成功的。”在阿尔布开克创业时期,除了谈生意、出差,盖茨就是在公司里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秘书会发现他竟然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鼾声大作。不过为了能休息一下,盖茨和他的合伙人艾伦经常光顾阿尔布开克的晚间**院。“我们看完**后又回去工作。”艾伦说。

名言警句

1、不论从事哪种职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对这种职业感兴趣。(欧斯拉)

2、抱着一颗正直的心,专心致志干事业的人,他一定会完成许多事业。(赫尔岑)

3、要成功一件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刘文?虎克)

4、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没有不成功的。(牛顿)

5、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车尔尼雪夫斯基)

论点2:改革时代需要敬业精神。

相关论据

1、三尺柜台任驰聘:张秉贵出生于北京,17岁起在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店员。他常对人讲:“我们售货员要胸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他为了苦练售货基本功和全身心投入柜台工作,常年住在集体宿舍,每星期休息时才探家一次,一直到退休,30年来从未打破这个规律。柜台外,他为了把自己的眼变成天平,把自己的手变为秤,把自己的头脑变成计算器,经常练到深夜,直到眼睛熬红,手臂不能动弹。柜台内,张秉贵更是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他的微笑温暖着每一个顾客。张秉贵在百货大楼售货30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次,从来没有和顾客怄过气,吵过嘴,态度始终和蔼可亲。

2、祖国的事业高于一切:陈金水出生于钱塘江畔,从气象学院毕业后,他只身来到青藏高原,单枪匹马建起了世界上最高的气象观察站。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终年积雪,空旷无人;由于低压,他吃不到煮熟的饭;由于寸草难生,他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由于缺氧,他患上了心血管疾病。然而,陈金水丝毫没有动摇他献身祖国气象事业的决心,在这里一蹲就是30年,印证了他的一句肺腑之言:我的一切属于祖国的气象事业。

3、超越生命的壮举:1996年1月26日,中央军队授予李国安“模范团长”荣誉称号,并给他颁发一级英模奖章。时年50岁的李国安,在内蒙古边疆战斗了35个春秋。1994年,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拖着重病之躯,腰扎15厘米宽的“钢围腰”,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奔波4个多月,长驱2.48万公里,终于换来了8000里边防的详细水源分布,22万字的边疆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填补了国家空白。任团长5年,他率领给水团转战160万公里,打出的水,可解决128万城市人口或256万农村人口用水。他们在被视为无水的沙漠戈壁找到了水,在北纬40度以北开创了我国冬季成井的先例……创造了我国水利史上的一系列奇迹。

4、沉重的备忘录:1991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玩忽职守案件3189件,这些案件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3亿元,平均一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26万余元之多。按有关人士最保守估算,失职渎职行为一年中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10亿到20亿元,如果加上间接经济损失,估计有30个亿。据北京市调查,1988至1990年间,北京市检察机关侦查终结的贪污、贿赂案共2135件,玩忽职守案件95件,两者比例是22∶1,但两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是1∶4.4,贪污、贿赂案件涉及的金额总计3439万元,玩忽职守案件却高达15410万元,平均个案损失,后者是前者的100倍!

5、他们迎来了火魔: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我国最大的林业产品基地——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持续27昼夜的大火,烧毁了一座县城,两个城镇,烧死193人并使200多人受伤,5万多公民受灾。过火面积101公顷,烧掉9个林场,85.5万立方米木材,2488台设备,325万公斤粮食,61.4万平方米房屋。这次森林大火所造成的损失,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其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已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经查明,造成这场特大火灾的直接原因,不是天灾,也不是坏人破坏。五个火源都是林业职工玩忽职守、违反规章制度吸烟和违反机器操作规程造成的。

名言警句

1、不要把工作当作义务,要当作权利。(池田大作)

2、我们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达尔文)

3、推动你的事业,不要让事业推动你。(爱因斯坦)

4、现代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爱心。(罗丹)

5、世界上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卑贱的人。(林肯)

论点3:敬业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相关论据

1、克劳德从小立大志:克劳德?昂利?圣西门出身于贵族家庭,自幼生活优裕。但他从少年时起就立下大志,决心用知识为人类造福。15岁时,他就嘱咐仆人,每天凌晨用这样的话唤醒自己:“克劳德先生,起来吧,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您。”他用自己所确立的远大目标激励自己,帮助自己战胜了惰性,不断地投身于自己所创造的事业中去,终于成为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探索的足迹。

2、马雅可夫斯基以“超过自己”自勉:马雅可夫斯基是前苏联著名诗人。他说:“如果有人对我说,马雅可夫斯基写得很好,他去年写了一部好作品,今年写一部也和那一样好,照我的意见,这就是很坏。”诗人经常以“超过自己”自勉,规定只有在“跨过自己之后”,才能出版一本新书,从而也就不断把已经取得的成绩抛在后面,不断使自己跨到新的高度。

3、自学成才的明家: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因为家境贫穷,他很小就跟随哥哥、姐姐拾破烂帮补家庭,维护生计,16岁的时候已经能够独立工作,自力更生。但是,他很喜欢科学,特别爱做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他省吃俭用,只要有一点点钱余下来,就去买做实验的工具和药品。他有一个盛知识的“宝碗”,这个“宝碗”就是他口袋里经常放着的一个小日记本。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新思想,他就立刻把它记录在日记本里,有时还画上草图,写下一些计算公式。一有空,他就拿出这个日记本来进行研究。劳动给了他实践的机会,更培养了他坚韧的意志,加上他勤奋好学,更增长了见识,从而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明家。

4、名人的每一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每天黎明即起,坚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六时的“科学知识讲座”;著名画家黄宾虹生前每晚必画,一次可画8张;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每天观察天气,记录气象日记;孙中山在国外流亡时期,经济十分困难,但他省钱买书,每天必读,他说:“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俄国大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每天必写,1862年,他被沙皇关进牢房,在那里778天,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长篇《怎么办》等一系列作品。

5、名人成功的秘密:音乐家冼星海,练奏乐谱缺少钢琴,就用碗、碟、盆、罐作为替代,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苦练,终于孕育出了振奋人心的、史诗般的歌曲——《黄河大合唱》。梅兰芳年轻时为了演好戏,每天一大早起床,盯着远飞的信鸽练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一时间断,终于矫正了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的弱点,成为一代京剧表演大师。爱迪生为了解决灯丝材料问题,先后试验了6000多种材料,最后获得成功。中国科学家王林鹤在试制高压电桥时所获得的成功,也正是积370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的结果。

名言警句

1、只有每天战斗的人,才能享受自由和人生。(歌德)

2、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自己是认为办得到的,就坚定地去办,这就是性格。(歌德)

3、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4、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5、工作是生命的真正精髓所在,最忙碌的人正是最快活的人。(提奥多?马丁)

论点4:敬业精神需要奉献精神伴随。

相关论据

1、她要在萨拉热窝找回牙齿:1992年6月,当34名记者在萨拉热窝内战中丧生时,40岁的女摄影记者玛格丽特?吉普赛?莫茨被美国CNN派往萨拉热窝。逗留6个星期后,她已经习惯周围的流弹。有一次,一颗击穿CNN访车的玻璃,正好击中莫茨的脸部,虽然没有穿过致命的动脉,但是却掀掉了她大半个脸,颧骨被打得粉碎,舌头被打断。在经过长达7个小时的手术后,她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随后的三个月,医生用她肩上的皮肤和骨头修补了她的脸,通过整容,1994年3月,她又走上了工作岗位,她的下颚仍毫无感觉,脸部还留有弹片。“我已经要求重回萨拉热窝,说不定我还能在那里找回我的牙齿。”她含混不清地说。

2、临终前还在工作:爱因斯坦,临终前几小时还在工作。当朋友问他有什么事时,他回答:“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能够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3、临终时刻:瑞士数学家欧拉临终那天,还在石板上演算刚被天文学家发现不久的天王星轨道,算完之后,又叫孙子朗读一遍,知道演算的结果与观测的轨道相符,才放心地闭上眼睛。

4、名人的最后时刻: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年过七旬以后,由于积劳成疾,双目半盲,但他依然奋斗不息。他每天从清晨开始工作,一口气写作到下午5点半,6点吃“中饭”,饭后又继续写到深夜。1907年1月20日清晨5时,门捷列夫因心肌梗塞坐在椅子上去世,面前的写字桌上,是一本本写完的著作。他死去时,手里还紧握着笔。

5、莫里哀死在舞台上:莫里哀不仅是一位剧作家,而且也是一位演员,他的作品大多由他自己担任主要角色。经过20多年的辛勤创作,饥饿、劳累、苦恼使他得了严重的肺病,身体十分虚弱。他去世前,又创作了一部喜剧《心病者》。这部喜剧上演的那天,莫里哀不顾妻子劝说,硬是带病出演。由于莫里哀病情已十分严重,因此,演出时不得不经常皱眉和咳嗽。一个患重病的人,在喜剧中正好扮演一个没病装病的人,莫里哀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剧中。就在演出快结束时,莫里哀突然大笑一声,摔倒在舞台上,溘然长逝。

名言警句

1、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陆九洲)

2、丈夫无所耻,所耻在无成。(宋懋澄)

3、如果缺乏努力和意志,如果不肯牺牲和劳动,你自己就会一事无成。(赫尔岑)

4、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苟存,绝不松劲。(吴玉章)

5、名利淡于水,事业重如山。(对联)

论点5: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应该受到尊重。

1、为民教书,为党分忧:泗洪县临淮镇三河村船头小学教师阎成米,32年来,在长不过8米,宽不过2.5米,船舱高不过1米的小船上,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教孩子们读书做人。他1.80米的个头,只能坐着讲,坐乏了就跪着,跪累了再坐。他每月的收入不足500元,如果不教书,一年至少也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但他热爱着自己的事业,从不后悔。32年来,他共教过800多名孩子,如今不少人已成为当地基层干部和骨干力量,还有的上了大学。他努力实践自己的誓言:为民教书,为党分忧。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获得“五? 一”劳动奖章。

2、优秀知识分子罗健夫: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中,他身处逆境,仍忘我无私地工作,带领科研攻关组于12年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该项成果获1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奖。有了成果,他不计名利,不搞技术封锁,在评技术职称、加工资、任命职务、派遣出国、分配住房等方面一再谦让,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在癌症晚期,他仍一心想着工作,他心中装的,只有祖国的航天事业。

3、两地婚礼:引滦入津工程已到了关键时刻,许多指战员放弃节日休息,战斗在工地上。壮族战士许冠群为了赶任务,已多次推迟了婚期。家里要求他必须在年内完婚,并定下了婚期。他和未婚妻商量了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法,在异地同时举行结婚仪式。于是在喜结良缘的这一天,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场面;远在广东故乡,父母和乡亲簇拥着新娘子表示庆贺;而在数千里外的军营工地,战友们也向许冠群举起了祝福的酒杯。

4、工作是我的生命:美国诗人贝阿德?泰勒专程前往柏林,拜望赫赫有名的“科学之王”洪堡。当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正在忙着校阅他最近一卷《宇宙》的清样。他见了泰勒很高兴,连忙请朋友就坐,并指着清样说:“自你去年走后,我一直干着这件事。有几卷已经出版了,这一卷马上可付印。”泰勒望着面容憔悴的洪堡,惊奇地问道:“现在你还能干这些吃力的工作吗?”洪堡微微一笑,不以为然地说:“我睡得很少。工作就是我的生命。前天,我还用16小时改正这些清样呢。”泰勒深为这位老科学家的顽强精神所感动。

5、米开朗琪罗的壁画:1508年,意大利雕塑家、画家米开朗琪罗接受了创作一幅大壁画的任务。任务很艰巨,它要绘在罗马西斯廷教堂的屋顶上。屋顶高达20多米,面积300平方米,画中人物有340多个。它夜以继日地工作,多少次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还曾摔成重伤。经过4年3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幅轰动意大利的巨幅壁画,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一幅珍品,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名言警句

1、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朱光潜)

2、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冯雪峰)

3、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斯大林)

4、战士的日常生活,并不是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鲁迅)

5、一个有朝气的青年,应该为实现人类最美好的事业——共产主义而奋斗。(安珂)

材料选用指导

论证“敬业精神”这一论题,要注意材料选用的角度。可从科学、教育、体育等角度选用材料,如科技站线的比尔?盖茨,教育战线的罗健夫,体育战线的飞人乔丹,他们都是各自战线的精英。这些材料极富代表性,如能紧扣论题加以论证,一定会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选用本论题的材料还应突出时代性,要注意选用改革时代具有“敬业精神”的事例,这样更能使文章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北京大学管理学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1)Hamlet and His Delay《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之谜解》,(英文博士论文选刊),见《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硕士、博士论文文库》,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Poems of Mao Zedong《诗词译注》(英文版)(英文注释并英译全部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The Book of Tao and Teh《老子英译》(英文版译著)(并撰有英汉语长篇论文),香港,199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Studies in Shakespeare《莎士比亚研究》(英文专著,),香港,1993;

5) 150Masterpieces in Yuan Qu-poetry《元散曲150首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6)《英国浪漫派散文精华》,编译,作家出版社,1989年;

7)《张爱玲散文精华》(主编),作家出版社,1989年;

8)《第三世纪》,人民出版社,1989年,主译;

9) 《世界名诗鉴赏词典》(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0)《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精华》,主编(与马相武合作),作家出版社,1991年;

11) 《世界诗歌鉴赏大典》(主编)(上下卷),台湾地球出版社,1992;

12) 《东西诗研究合璧论》(专著),香港,1993;

13) 《林肯文集》(卷下),(译著),三联书店,1993;

14)《辜正坤纯抒情诗选集》,香港,1993年;

15) 《马约尔诗选》,(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16) 《未来之路》(比尔·盖茨著),(主译、主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7) 《英美名诗选》(校内用自编教材),北京大学,1995;

18) 《中西诗鉴赏与翻译教程》(校内用自编教材),北京大学,1995;

19)《中国古代名诗三百首》评注,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

20)《外国名诗三百首》评论,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

21) 《元曲300首英译》,(即出);

22)《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辜正坤译,见《莎士比亚全集》卷八,译林出版社,1998年;

23)《汉英对照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辜正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汉英对照注释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台湾书林出版社1999年买走版权;

24)《英美诗歌鉴赏金库》,辜正坤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25)《比较诗学》,迈纳著,王宇根等译,辜正坤审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26)《亨利六世》(上、中、下),覃学岚译,辜正坤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27)《智慧书》,主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

28)《商人》,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比亚全集》卷一,译林

出版社,1998年;

29)《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比亚全集》卷一,译林出版社,1998年;

30)《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无事生非》,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辜正坤校订,见《莎士比亚全集》卷二,译林出版社,1998年;

31)《动物宝宝成长记》(法译中)(共6小分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11月。

32)《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理论专著,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3)《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理论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4)《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注译本》,中华书局约稿,(拟于2004年出版)。

35)《古希腊文学史》,《莎士比亚概论》,1999年。

36)《美国文学精华》(共四册),合译,四川师大出版,1985年;

37)《中西文化比较演讲录》,(完稿,即出)。

(上述书目中有些书是修订重版书,特注。) 1)《乌鸦与叩门》(比较文学论文)(英文),《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二期;

2)《古英语与古汉语句法结构比较》(英文),《四川师大学报》《外国语文专刊》,1986年第1期;

3) 《老子思想体系概论》,(英文),见Lao Tzu, New Century Publisher, Hong Kang, 1993;

4)《论诗词》(英文),见Poems of Mao Zedong, Peking University, 1993;

5) 《莎士比亚阴阳论》(英文),见Studies in Shakespeare, Shakepeare & Company, 1993;此文并在洛杉矶召开的第六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中宣读;

6) 《莎士比亚管窥》(英文),见《中国莎学年鉴》,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

7) 《东西文化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证阴阳循环互进论》,见澳大利亚悉尼大学WILD PEONY出版社《文化对话与误读》(英文版)一书,19年版;又见《贸易报》1996年4月号;

8) 《莎士比亚<;商人>;中的冒险家们》(英文),见Studies in Shakespeare, Shakespeare & Company, 1993;

9) 《Chang Xiuzhen教授〈老子道德经英文翻译诠释书目研究〉序》,《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

10)《论前导翻译学》(英文),《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2000年第2期;第30-36页。

11)《玄翻译学原理》(I)(Metatranslatology)(英文),《中国翻译》,2002年4期。

12)《玄翻译学原理》(II)(Metatranslatology)(英文),《中国翻译》,2002年5期。 13)《荒原与凤凰涅盘》,《四川师大学报》《外国语文》年第一期;《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一期;

14)《尝试与成功-荒原与凤凰涅盘语言风格略论》(比较文学论文),《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1期;

15)《元文学与泛文学-兼论文学批评多向互补太极模式》,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一期;

16)《三欲原动力论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四期;

17)《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国翻译》,1989年第1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

1988年第1期;《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当代翻译百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译学新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8)《万理万教相贯同源互补论》(古文体),《百家》,1989年第一期;

19)《中西诗译例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20) 《互构语言学与人类的命运》,在全国第四届国外语言学研讨会上宣讲的论文,曾引起强烈反响;

21)《西方莎评四四百年》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一,1992年;

22) 《十九世纪西方倒莎论》,《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三期;

23) 《互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第一期;

24)《汉语为什么没有演变成为拼音文字》,《汉语学习》,1993年第5期;

25) 《十九世纪前西方倒莎论述评》,《国外文学》,1993年第五期;

2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赏析》,《名作欣赏》,1993年第五期;

27) 《诗书画论》,《巴黎龙报》,1993年9月18日;

28) 《汉语与拼音文字》,《巴黎龙报》,1994年4月16日;

29)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1994年第三期;

30) 《三欲论与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之谜解》,在94国际莎士比亚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大会宣讲);

31) 《诗与人类世界的命运》,人民日报《大地》月刊,1994年2月号;

32)《翻译教学法研究》,(与安美华教授合作),《大学英语》,1993年第三期;

33)《中国名诗300首》序(古文体),人民日报社主办《大地》月刊,1994年9月号;

34) 《互构语言学中的三元结构论》,《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年第一期;

35)《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与人类文化模式》,《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六期;

36)1995年9月28日在国际华人文化研讨会上宣讲论文《语言音义同构论与文化发展之谜》(作为大会论文宣讲),其中提出的崭新的观点汉语音义同构论引起极强烈反响。大会评论人陈公仲教授在大会上发言说此文在国际国内宣告了一个崭新学科的诞生,并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语言文化学术界的重大突破;

37) 《东西文化演进七大律》,在国际比较文化研讨会上宣讲的论文,1995年10月;北京大学校刊1996年第733-734连载;

38)《互构语言学与三元结构模式》《学术月刊》,1996年第1期;

39)《信息高速公路与人类大文化》,《人民日报》1996年5月22日;

40)《电脑·信息·文化》,《中国电子报》,1996年5月28日;

41)《电脑与哲学》,《市场经营报》,1996年6月;

42)《电脑无端,大道不泯》,《软件》杂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电子学会主办, 19年第一期(总第215期);

43)《未来之路译名说》,《软件》杂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电子学会主办,19年第二期(总第216期);

44) 《翻译理论著作序言3篇》,《中国翻译》,2004年第2期。

45)《经典翻译理论命题辩证》,《巴蜀译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年;

46)《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47)《中国人失掉了人格吗?-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读书人报》,1998年第29期;

48)《再谈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读书人报》,1998年第30期;

49)《互构语言学与经典语言学命题辩证》,《语言研究丛刊》,北京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编,2004年第1辑。

50)《我译智慧书》,《中华读书报》,1998年5月;

51))评《走向混沌》,《演艺圈》,1999年第期;

52)《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与经典语言学命题新解》,《语言学研究》第二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77页—86页。

53) 《高考试题设计理路与中学语文水平测试目的》,《语文建设》,2004年第2期。

54)《语言演进律与对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理论的批判》,《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

55)《译学大辞典》序,《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1999,1-2期。

56)《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一,19年10月

57)《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二,19年10月

58)《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三,12,19年10月

59)《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调频节目《学者谈名著》四,19年10月

60)《莎士比亚的浪漫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学者谈名著》五,19年10月

61)《网络与中西文化》,见文池编《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力量》,新世界出版社,2000、6。

62)《从罗塞蒂的一首诗歌论诗歌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翻译》,2000年第6期。

64)《世界诗歌鉴赏五法门》(7万字论文),《世界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6)《中西智慧观与中西文化比较》,《博览群书》,2001.2.

67)《翻译理论著作序文四篇》,《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第23-27页。

68)《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译注加评论,《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第71-74页。

69)《文学翻译学建构理论略论-〈文学翻译学〉序》,《中国翻译》,2000年6期。

70)《欣看译海卷新涛》(为黄新渠教授《翻译的浪花》一书所作序),见光明日报社《博览群书》2002年4期。

71)《北京大学研究生翻译课程设置探讨》,《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翻译协会出版,2001年。

72)《良药与毒药-中西文化比较》,见《知识的绝响-徘徊在空间、时间与创造之间》,沉睡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

73)《中西翻译大潮与西化一千年》,见《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灵光》,新世界出版社,2002.1。

74)《中西文化比较略论》,见《北大讲座》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75)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召开的外国诗歌翻译座谈会上的发言,《世界文学》2001.2.

76)《难以相融的中西文化》,见《北大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

77)《英语学习门径探微》,《外语沙龙》,2001.5;转载《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78)为叶子南《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所做序,光明日报《博览群书》,2001.12.

79)《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元-泛比较文学论》,《北京大学学报》,2002.6.

80)《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2001.2.

81)《玄翻译学原理与诗歌翻译标准厘定问题》,第四届全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2002年12月21日。

82)《自发性家族共产社团考察与中国社会的前途》,北大讲座,即出。

83)《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与经典翻译命题辩证》,《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一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84) 《从中西文明差别看中国的崛起及战略思考》,《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7期。

85)《对话:学问—翻译—与国际接轨?》,(为叶子南《翻译对话录》一书所做的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86) 《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文化战略回应》,《科学中国人》,2003年第8期。

87) 《中西文化比较背景下的教育战略》,《科学中国人》,2003年第9期。

88) 《辜正坤教授访谈录》,辜正坤谈,刘昊记录整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年第2-3期。

89) 《中西文化比较与教育观》,《博览群书》,2003年第8期。

90) 《中西翻译大潮与西化问题》,《探索与创新》(全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4月。

91)《玄翻译学原理与诗歌翻译标准厘定问题》,第四届全国诗歌翻译研讨会论文(作为大会主题论文宣讲),2002年12月21日于广东中山大学。

92) “The Ren” and “Knocking on the Door”,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Vol.4, December 2002.

93)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积淀重创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1期。

94) 《玄翻译学与中国翻译理论建构的前途》,全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大会首位宣讲论文,2003年7月13日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95) 《玄翻译学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大会宣讲论文),全国首届张谷若先生纪念会暨翻译研讨会,山东烟台,2003年8月13日。

96) 《<;汉英双解英语同义词词典>;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6月。

)《从中西文明比较看中国的崛起》,《北大讲座》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98) Shakespeare: Its Impact up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SETOHATokyo Conference 2003,East Asia through Other Eyes,Tokyo University,2004年3月。

99)《对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批判与语言学新定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4月。

100) 〈语言的必然性〉,〈语言学研究〉第三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101) 《中西文化价值定位与全球文化建构方略》,载《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中国哈佛—燕京学者2003年北京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102) 《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载《北大清华名师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03) 《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与经典语言学命题新解》,《语言学研究》第二辑,2004年2月。

104) 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辨》,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1期。

(上述文章中有个别文章因不同刊物使用情况有别,有重复处,特注。) 105)创作水墨荷花图一幅载《芙蓉芳姿情高洁》获奖专集当代书画名家栏目中,'96中国芙蓉杯诗书画印大奖赛编委会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年;

106)创作水墨荷花图一幅载《北大人书画作品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7)创作水墨荷花作品一幅载《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编,中国致公出版社,1999年;63)创作水墨荷花作品一幅,载《世界华人书画作品精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12月。

108)创作水墨荷花图一幅,载《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人民画报及中国画报出版社,2000年11月。

109)水墨荷花图二幅,载《全国当代书画名人名作精品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年12月。

110)水墨荷花图一幅载《映日荷花别样红》获奖专集当代中国诗书画印名家作品一栏中(第149页),'96中国芙蓉杯诗书画印大奖赛编委会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年8月版.

114)水墨荷花一幅载于《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珍藏本),(西北卷第25页),香港华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月12月版。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管理团队

北京大学管理学院于2001年12月成立,罗豪才教授任学院院长。学院以创建世界一流学府为目标: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力争成为我国政治学、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科研、教学、培训、咨询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努力为国家培养公共事业以及相关学科的学术和实践的领军人才。

学院下设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经济、公共政策、政治经济、城市与区域管理6个系。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0多名,约1/5具有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教师的学术专业背景横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工程和信息技术,其中多位教授是部门的咨询顾问;多位教师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学院拥有自己独立的廖凯原大楼,楼内提供科研、教学、图书、会议、和同声传译等一流的设施。

在科研方面,学院倡导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并举,院附属的各个研究中心/所的研究课题涉及国际、国家、社会/企业等多层面上的学术和政策问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管理研究所 - 主要由学院教师组成。学院的科研经费充实,在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领域中领先。北京大学-美国林肯土地研究院联合研究中心也落户在学院大楼里。这些中心/所是学院师资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的教学理念是宽基础、精专业。学院的MPA专业学位教学尤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拓宽学员跨学科的视野。除了MPA专业学位外(包括与国家行政学院的联合MPA 项目),学院还提供多种学术学位教育,包括3个本科方向、7个硕士专业和4个博士专业,并每年为优秀学生提供几十个一万元奖学金。继续教育,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培训,也是学院教学的重点。

在对外合作和交流方面,学院与国内部门联系广泛,并举办《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讲坛》,定期邀请高级官员来学院讲学。在国际上,学院与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国际知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巴黎政治学院、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均有实质意义的合作和交流,并通过《北京大学公共政策国际论坛》邀请各国、企业和学术界的****来学院讲学。

大哥哥大姐姐帮帮忙的拉~!!

院长 洪小文博士

洪小文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负责研究院在互联网搜索、数据挖掘、语音技术,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无线与网络、平台器件以及媒体通信等领域的研究管理工作。洪博士同时还负责搜索技术中心(STC)及MSN/Live在中国搜索产品的开发。

来到中国之前,洪博士曾担任微软公司自然互动服务部门的架构师,在架构和技术层面上对微软语音服务器、自然用户界面平台和微软支持平台等诸多获奖产品的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洪博士1995年加入微软总部任高级研究员。此前,洪博士曾任苹果公司的Apple-ISS研究中心的技术总监,带领其团队研发出苹果中文听写机产品并获得多项工业界大奖。

洪小文博士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Fellow)和《Communication of the ACM》期刊的编委,在多种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及大会上发表过100多篇的学术论文。洪博士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继续深造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并先后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常务副院长 马维英博士

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博士负责带领研究团队从事互联网搜索和数据挖掘、自然语言计算以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过去几年里,马维英博士的研究团队已经有大量的核心技术转化进微软搜索和在线服务产品中。他的团队还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许多高水平论文,包括国际信息检索大会(SIGIR)、国际互联网大会(WWW)和国际多媒体大会(ACM Multimedia)等。在马博士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在互联网搜索和数据挖掘以及多媒体信息检索等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在2001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马维英博士从19年开始一直在美国加州的惠普实验室工作,从事多媒体自适应传输和移动因特网的分布式多媒体服务系统的研究。从1994年到19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马维英博士参与了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Alexandria数字图书馆(Alexandria Digital Library)项目,在此过程中,他开发的互联网图像检索系统Netra被其他研究人员广泛引用,并且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图像检索系统之一。

马维英博士是ACM信息系统学刊(TOIS)和ACM/Springer多媒体系统学报的编委。同时,他是第17届国际互联网大会(WWW)的程序委员会联合,2007环太平洋多媒体大会(PCM)的程序委员会,2008亚洲信息检索研讨会(AIRS)联合。马维英博士曾经担任过2005国际多媒体建模大会 (MMM) 、2005国际图像和检索大会 (CIVR) 的联合。另外,他还参与组织其他许多国际重要会议并担任程序委员会成员,比如ACM Multimedia, SIGIR, CIKM, KDD, 和WWW等学术大会。迄今为止,马维英博士已经在互联网搜索、信息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数据挖掘、自适应内容传输和移动访问等领域发表了250余篇论文。

马维英博士于1990年本科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系,之后于1994年和19年分别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硕士和博士学位。

常务副院长 郭百宁博士

郭百宁博士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网络图形学技术、基于网络应用的虚拟环境技术、几何模型、基于图像的模型和绘制、纹理合成、真实感图形图像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郭百宁博士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视觉及计算机图形学会刊的副主编。他曾经担任过国际程序委员会的委员,参加过多届国际图形学大会,包括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国际计算机图形学大会(ACM SIGGRAPH),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举办的国际计算机可视化大会(IEEE Visualization),欧洲计算机绘制技术大会(Eurographics Symposium on Rendering),亚太计算机图形学大会(Pacific Graphics),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虚拟现实软件与技术大会(ACM Symposium on Virtual Reality Software and Technology),美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固体与物理建模大会(ACM Symposium on Solid and Physical Modeling)。郭博士在国际著名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七十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四十多项技术专利。

郭百宁博士于1999年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亚洲研究院前身)。此前他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硅谷总部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负责下一代图形系统的研究。郭百宁博士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常务副院长 赵峰博士

赵峰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负责机算机系统、无线与网络、硬件计算、软件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赵博士是微软总部雷德蒙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负责网络嵌入式计算组。他领导开发了微软研究院传感器尘粒、微型网络服务、SenseWeb和SensorMap、数据中心基因组、焦耳计量器以及GAMPS数据压缩。 借助多项赵博士研发的技术,如今的微软数据中心被誉为全球仪表化与监控最为密集的云计算基础架构。

赵博士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学会传感网络汇刊》(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的创刊总编辑,并且撰写或合作撰写了超过100篇技术论文和书籍,其中包括摩根考夫曼出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方法》(与Leo Guibas合著)。赵博士获得过许多奖项,其中包括美国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青年研究奖(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与美国海军研究局青年研究奖(Office of Nal Research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他的研究曾被BBC国际频道,商业周刊及科技评论等著名新闻媒体报道。

赵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获得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加入微软之前赵博士曾在位于硅谷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担任首席科学家工作,领导该中心的传感器网络研究,并任教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技术战略总监 张益肇博士

张益肇博士于1999年7月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语音方面的研究工作。 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技术战略总监,负责研究项目沟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新的研究课题管理。履任微软亚洲研究院新职位之前,张博士任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是2003年工程院的创建者之一。在工程院,他带领团队开发Windows Mobile和Windows的产品,并建立起一支多学科技术产品孵化的团队。在加入工程院之前,张博士曾担任研究院语音组主任研究员和高校关系总监,他的团队成功的把汉语普通话语音识别引擎转化到了中文版Office和Windows中。

他曾是Nuance Communications公司研究部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是电信领域自然语言界面研究的先驱。在Nuance工作期间,他曾从事自信度分析,声学建模,语音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他领导研究人员开发了 Nuance产品的日文版本,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日语语音识别系统。他还曾在麻省理工的林肯实验室开发出了新的语音识别算法,在东芝 ULSI 研究中心发明了一种新的电路优化技术,在通用电气公司的研发中心开展了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

张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国际著名的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关于语音技术和机器学习方面的论文,是多项专利的拥有者。

副院长 李世鹏博士

李世鹏博士于1999年5月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及多媒体计算组主任研究员。李博士同时负责协调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兴趣为信号与图像处理、媒体内容分析、图像与编码、电视技术、多媒体在无线与网络上的通信与技术、可伸缩媒体编码技术、应用层网络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无线通信与网络、P2P网络技术、新媒体格式及系统、多媒体广告技术、数字医疗及用户意向挖掘等等。

从1996年10月至1999年5月,李博士在美国Sarnoff公司(前身为Did Sarnoff研究中心及RCA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任研究员。李博士致力于广泛的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对MPEG-4和H.264国际标准里图像和编码技术作出重大贡献。1998年他发明和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高质量低成本的电视解码器。早在2000年他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起了P2P传输流媒体的研究工作。他带领他的团队在2001年率先成功地研发了横跨太平洋的基于可伸缩编码的流媒体系统原型。他是可伸缩编码的倡导者并对H.264/AVC国际标准里的可伸缩扩展标准的制定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于2006年首先提出5“D”的多媒体2.0概念,对新一代互联网多媒体的研究和发展指出了方向。他在图象/处理、压缩和通信、数字电视、多媒体及无线通信领域写作和合著超过20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还拥有60多项被批准的和90多项正在被批准的相关美国专利。他合著了Marcel Dekker出版的专著《多媒体系统、标准和网络》(2000)、Wiley & Sons出版的《Wiley通信大百科全书》(2003)、Academic Press出版的《IP与无线网络中的多媒体》(2005)中的有关多媒体编码的章节。他合编了SPIE出版的《视觉通信及图像处理专刊》(2005)以及Springer出版的《计算机科学讲座:多媒体信息处理进展》(2008)。

李博士是IEEE电路和系统协会信号处理和通信委员会秘书长、多媒体系统与应用委员会会员,IEEE通信协会多媒体通信委员会委员,IEEE信号处理协会多媒体信号处理委员会历任委员。他现任《IEEE技术的电路与系统》期刊及《通信和图像表达》期刊的副主编。他担任过IEEE PCM2000特殊程序、IEEE PCM2001会务、VCIP2005程序、Packet Video 2006大会、ICME 2006领域、IEEE ISM 2006宣传、IEEE PSIVT 2006主题、IEEE SiPS 2007评奖、IEEE ICME 2007特殊程序、PCM 2008的程序、及ISCAS 2009领域。他还担任着VCIP 2010和CIVR 2010的大会。李博士同时还在几十个国际多媒体大会上担任过技术委员会委员。

李博士是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兼职博导。

李博士于1988和1991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学士和硕士学位。他于1996年获得美国宾州Lehigh大学的电机系博士学位。他曾于1991至1992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任助教。

李博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史上至今唯一的一个两次(1987、1991)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者。他也是第一个同年获得两次Sarnoff成就奖的研究员 (19)。李博士曾获得VCIP 2007最佳论文奖、MMSP 2008最佳论文奖(海报)、以及《IEEE技术的电路与系统》期刊(2009)最佳论文奖。他指导的学生获得了VCIP 2005最佳学生论文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十年中,李博士培养了三位MIT TR35奖(世界上35岁以下的最有潜力的35位创新者)的获得者。

副院长 张峥博士

张峥博士于2002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多媒体组,任项目负责人。张峥博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研究员,负责系统和网络研究领域(含系统研究组和无线和网络研究组)。张峥博士曾任多个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包括IPTPS, ICDCS, WWW, USENIX MobiSys,USENIX ATC等。

张峥博士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1987年作为复旦大学首批本科跳级的13名学生之一进入研究生课程;1990年赴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留学;1992年获硕士学位后,于1993年春转至伊利诺思香槟分校求学(UIUC),并于1996年秋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张峥博士一直在惠普中央实验室工作,其研究领域涉及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大规模分布式系统, 有多项成果在国际相关会议发表,取得专利,并成功转移到产品中。

张峥博士也是网络杂志《新语丝》和 《 国风》的创办人之一,以“竹人”为笔名主持编辑《海外留学生年度诗选》首二卷,并曾在 《国风》主持 《艺廊》及 《半瓶诗铺》专栏。

副院长 宋罗兰

宋罗兰于1994年加入美国微软任系统工程师,之后前往东京负责微软在中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商业应用系统开发,包括销售、市场、客户支持、人事以及行政。她成功管理过多个关键项目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她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亚洲区IT团队:从招聘人才,制定战略,到管理几百万美金的运作资金。因为出色的工作,宋罗兰被提升为高级地区IT经理,负责亚洲12个子公司的业务。

1999年宋罗兰回到美国总部担任高级项目经理,负责系统设计、开发、测试以及公司网站的后台主要系统运作支持。其后,她作为高级商务经理,开发全球技术社区,并与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拉美的团队一起将“MVP”(最有价值的专家)推广到全球,使之成为全球技术社区最成功的项目之一。

经过19年的海外生活,宋罗兰于2004年8月回到北京出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部总监,负责整个亚洲地区的高校关系。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并希望她的热情与经验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挖掘并能完全发挥他们的潜质。

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组织机构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全国政协副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聂耳1912年2月14日,生于昆明. 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1918年入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在校学业成绩出众,又喜爱音乐,课余从民间音乐家学习演奏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熟悉传统乐曲。1922年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为该校“学生音乐团”的活跃成员。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1927年考入云南第一师范高级部英文组,参与本校学生进步组织“读书会”的活动,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演出活动,并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8年后,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公开和秘密的革命活动。为逃避搜捕,于1930年7月潜离昆明,经越南转赴上海。

1930年11月,聂耳在上海加入“反帝大同盟”。1931年3月,任明月歌剧社小提琴手,师从普杜什卡接受严格的小提琴训练,还自修钢琴、和声学、作曲法等。1932年4月,他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建立了与左翼文艺界的联系,进一步坚定了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信心。和田汉的友谊与合作,对聂耳的艺术成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2年8月前往北平,积极参与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左翼音乐家联盟的演出活动和组织建设,并师从外籍教师托诺夫继续学习小提琴。11月重返上海。

聂耳回上海不久即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他以炽烈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等多方面的工作,积极从事创作和评论活动。同时还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随后又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1934年4月,聂耳进入百代唱片公司,与任光共同主持音乐部,组织录制了一些进步歌曲唱片。1935年1月,他转入联华影业公司二厂任音乐部主任。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迫使他决定出国拟经日本前往苏联学习。他于4月18日抵东京。在日本,聂耳考察了日本音乐、戏剧、**等方面的动态,向日本文艺界介绍了中国音乐的新发展,并加紧学习外语和音乐。7月17日,在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3岁。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居里夫人: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1661年,牛顿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成了一名优秀学生.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了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学会会员.

1685~1687年,在天文学家哈雷的鼓励和赞助下,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703年,当选为英国学会会长.1727年3月27日,逝世于伦敦郊外的一个小村落里.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集)1923,新潮社

《中国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6,人文

《鲁迅佚文集》1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鲁迅年谱

一八八一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

一八八六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一八九二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岁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及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岁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一八九八年 十八岁

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岁

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岁

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F

佩服上边这位同志!!

1881年9月25日,所以算起来应该是他的125年诞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著作已知的文字有600万之巨。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钩沈》、《唐宋录》、 《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参考资料:

://post.baidu/f?kz=38727075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居里夫人 1867年11月7日出生至1934年

牛顿的生日按儒略历计为1642年12月25日,按当今公历计为1643年1月4日,相差12日。

鲁迅 ——1881年9月25日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

聂耳 ——1912年2月14日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

牛顿 ——1642年12月25日

回答者:大女王 - 魔法学徒 一级 11-22 22:44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才,鲁迅为其主要笔名。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败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市的一个教师家庭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

艾萨克·牛顿爵士 1642年 12月25日

形成“两院、一室、五公司、十二研究中心、众多战略合作伙伴”智

力航母式组织体系。

两院: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经济地理研究院

一室:北京大学城市模拟与分析实验室

五公司:北京富国图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时空信步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北达经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北达天工环境科技公司、林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

十二研究中心: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中心、产业新城系统规划中心、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心、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中心、金融中心区规划设计中心、文化创意区规划设计中心、风水与大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公共艺术规划设计中心、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心、海岛利用与保护规划中心、区域能源规划中心、投融资规划中心

众多战略合作伙伴: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海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杂志社、《规划师》杂志社、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巅峰置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