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利2019年财报:净利润82.6亿元,诸多亮点值得关注

2.营收劲增 新能源加速,吉利转型即将迎来收获期

3.仅有三家有增长!简评国内车企上半年财报

4.营收利润双降,新能源赛道掉队,吉利最困难的一年过去了吗?

5.吉利/长城/北汽净利下滑,江铃/比亚迪却大涨,为啥?

吉利汽车利润_吉利汽车利润表分析

“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于当下中国品牌而言,这句话是比较适合的。一是汽车市场环境不够友好,二是中国品牌要时刻面临合资的挤压,并且长期要面临这个问题。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品牌有不少收获,让我们聚焦于少数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品牌车企,看一下他们的成绩如何。

吉利汽车2019业绩报告,数据中藏有怎样的小秘密

3月30日,吉利汽车发布了2019年业绩报告。销量端,吉利汽车已经连续几年是中国品牌中年销量最大的车企。

吉利汽车业绩报告显示,其2019年销量为136万辆,同比下跌9%,全年总营收4亿元,同比下降9%,净利润为82.6亿元,同步下降35%。咋一看,吉利汽车2019年的各项数据相比上一年并不抢眼,但在这些下降数据的背后,一些“小数据”实则隐藏着更大的看点。

在零售市场上,吉利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6.5%,相比上一年升了0.3个百分点。进入2020年之后,根据吉利汽车前两个月的累计销量计算,其产品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到7.3%,车市大环境越不好,反而给了吉利汽车做大的机会。

做强则体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单车型零售价的提升,目前吉利1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近40%,领克平均售价达15.6万元,逐步有了品牌溢价能力,从价格提升到品牌提升,这是做强最具象的体现。

长城汽车2019业绩报告,海外市场是亮点

继吉利汽车之后,长城汽车于3月31日发布了其2019年的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其总营收为962.11亿元,同比下跌3.04%,利润总额为51.01亿元,同比下跌21.25%,这是在2019年全年、全球销量106万辆的情况下取得的,在中国品牌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有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值得点赞的。

长城汽车这份业绩报告的亮点在于海外市场、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在研发上的投入等方面。

“走出去”是长城汽车近年来的重点战略之一,因此其海外业务的增长很快。其业绩报告显示,2019年实现整车出口6.54万辆,同比增长44.93%,海外营收达55.22亿元,同比大涨66.61%,其中俄罗斯、南非、沙特阿拉伯市场位居其海外市场的前三,分别为14.34亿、10.82亿、7.20亿,同比都大幅增长。

其次是产品结构的变化,长城汽车1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超过65%,这说明其单车型的产品价值正在上升,正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路上。而量变引起质变的原因之一,在于长城汽车对研发的重视,2019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27.16亿元,同比增长55.8%,涉及到智能网联、清洁化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

2020,厚积薄发的一年

对中国品牌而言,虽然诸如吉利、长城的海外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在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欧美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业务存在(实际上是目标地),而这里恰恰是大众、丰田等品牌的市场腹地,因此海外疫情对中国品牌的影响是有限的。

如开篇所讲,车市环境不够友好,对所有品牌都是公平的,只是今年这样的开端确实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尤其对大众、丰田这样的全球性车企而言,带来的影响可就不是产销量下降那么简单了,反而是随着国内疫情接近尾声,中国汽车市场会成为不少全球存在品牌的最大希望所在。

即便这样,由于一季度2月份车市基本处于休市状态、3月份销量回归幅度有限,今年国内车市产销量萎缩已经是定局。在接下来九个月时间里,中国品牌与合资的厮杀会更进一步,不过某些中国品牌已经占了先机,最好的例子就是吉利汽车利用1、2两个月时间便将市场率提升到了7.3%。因此对所有中国品牌来讲,这可能都是厚积薄发的一年。

写在最后

市场的艰难是所有品牌的艰难,但品牌的不幸是各自不同的。数据上,吉利、长城各自的数据虽然整体上有所有回落,但在各自擅长的板块是牢牢抓住了的,或者说在擅长的领域做大做强很有机会,这就是质的进步,这也是它们各自业绩报告里的“小秘密”,在合资的绞杀下取得,就应了“凡是杀不死中国品牌的,会使其更强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2019年财报:净利润82.6亿元,诸多亮点值得关注

8月17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发布2020年上半年财报。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吉利汽车收入达368.20亿人民币,同比下跌23%;集团净利润为23.20亿元,同比下跌43%。

对此,吉利汽车表示,营收下滑主要是由于2020年初中国大部分地区局部封城使得生产中断所致。

从销量来看,1-6月,吉利汽车中国市场销量510873辆,虽然同比下滑17%,但仍跑赢市场大盘。更为重要的是,在自主品牌市占率上半年跌入低谷时,吉利汽车的市占率仍旧逆势向上,从年初的6.51%稳定上升至6.74%,稳居自主品牌榜首。

与此同时,自4月以来,吉利汽车销量就持续保持着正增长,5、6月销量分别同比增长20%和21%,呈现出良好的复苏态势。同时,上半年领克品牌上市以来累计销量也突破了30万辆,堪称中国高端汽车品牌一面旗帜。

在海外出口方面,1-6月,吉利汽车累计出口量达19573辆。虽然受海外疫情影响这一数字下滑了49%,但在部分市场中,吉利汽车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例如,吉利汽车白俄工厂上半年销量在当地乘用车市场所有品牌中排名第二,销量达到4350辆,市占率达到17.52%。宝腾上半年市占率为21.2%,较去年同期增长6.5%。

不过,虽然后疫情时代,吉利汽车销量回暖态势明显,但在财报中吉利汽车仍然表示,在的持续影响下,目前为止其复苏速度仍慢于预期。加之在全球宏观环境仍存在短期不确定性,因此,其决定将今年全年销量目标下调6%,由原来的141万辆调整至132万辆。

针对下半年的市场挑战,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表示,“下半年,吉利要深化变革,苦练内功,以用户为中心,化‘危’为‘机’,持续提升市占率,加快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深度推进全球化协同共赢,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为用户持续创造极致体验”。

今年下半年,吉利汽车将迎来第1000万辆的历史性突破。而此前吉利花大力气打造的CMA超级母体也将为吉利下一个“千万辆”时代赋能,持续孕育更强一代的高端、高价值、高性能产品。

具体来说,在新产品方面,其下半年将推出多款新车。其中,吉利品牌方面将推出CMA平台全新宽体中高级轿车PREFACE,以及新一代博瑞GE车型。领克品牌方面,将推出领克06,以及新一代领克01;几何品牌方面,也将针对出行市场推出一款紧凑型电动轿车车型。

除此之外,今年,吉利PMA架构也将正式推出,并首先应用于领克品牌。据悉,这一架构在纯电动、高性能、智能互联方面拥有领先性能,代表着纯电动汽车新高度。而随着SPA、PMA架构产品的导入,领克品牌也将实现从轿车、SUV、MPV,燃油车、插混到纯电的全覆盖。

不久前,吉利汽车公布了其7月的销量数据。数据显示,过去的一个月,其新车销量为10.5万辆,同比增长15%,明显好于车市整体。而1-7月,其累计销量达到了63.6万辆,已完成了132万辆销量目标的48%。

虽然从这一数据来看,吉利汽车想要完成目标仍有一定压力。但下半年,随着众多重磅新车的加入,吉利汽车最终表现如何,值得关注。?

营收劲增 新能源加速,吉利转型即将迎来收获期

3月3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港股代码:0175)在线上发布了2019年的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吉利汽车总收益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9%;净利润8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5%。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从同期的126.74亿元人民币下跌35%至81.9亿元人民币。

除了销量、营收、利润外,利润率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下降,比如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0.2%下滑至17.4%,经营溢利率从上一年度的13.6%下降至8.9%。

这是吉利汽车近4年来同比销量首次出现下滑的一年。

事实上,2019?年对于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中国汽车市场连续两年负增长,全年国内市场销售整车?2576.9?万辆?,同比下降?8.2%。其中,乘用车销售?2144.4万辆,同比下降?9.6%。

尽管在全球经济下行、汽车市场连续下滑的背景下,吉利汽车的营收和净利润均有所下滑。但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却表示,“面对现在的全球经济形势,吉利汽车将不会下调2020年初设定的141万辆销量目标。吉利汽车长远的规划不会受到疫情影响。”

那吉利的底气由何而来呢?

其实,除了表面这些“硬数据”之外,仔细研读吉利这份年报,仍有诸多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市占率与现金流创新高,吉利调整初见成效

在本次财报中,有两组数字特别显眼,即创纪录的6.5%市占率与高达193亿元的现金流。而这一成绩,则源于吉利2年前就已经开始的战略调整。

早在2018年,中国车市还如日中天时,安聪慧就忧虑的表示,吉利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活下去。彼时安聪慧就已预感到,未来几年,中国汽车行业势必要发生重大变革,只不过没想到来得那么快。

好在,吉利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悄然进行调整。譬如从以往以注重销量增长为主到,以市占率为主的转变;从销售低价产品为主到销售高价值产品为主的转变……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成果也慢慢显现出来。

通过此次财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吉利批发销量下滑了9%,但终端零售销量却增长了1%,零售市场的市占率从2018年的6.2%上升至6.5%。同时,几何品牌与领克汽车的销量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产品价值与价格的提升,带动了吉利品牌不断向上。

终端零售销量的增长和几大核心业务板块的共同发力,不仅为吉利汽车带来了稳定的业绩,更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现金储备。在市场遇冷的前提下,2019年吉利汽车的现金水平同比增长23%,达193亿元,相较2018年的157亿增加了36亿元。

充足的现金流,让吉利在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有了抵御风险的最好筹码。

创新高的市占率与充足的现金流,这两项关键数据也很好的展现了吉利的战略定力和抗风险能力。

除了这两项数据之外,研发费用不断增长也是一大亮点。

在2019年吉利汽车的各项支出里,行政费用占营业额百分比由2018年的3.5%上升到了5.3%,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研发费用的上涨。

数据显示,2019年吉利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59%至30.67亿元,同时已资本化的研发成本高达46亿元,这也将成为吉利未来树立竞争力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的这一高研发投入占比,与跨国车企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高额的研发投入,不仅能够保障企业拥有更多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另外,随着与沃尔沃深入合作,不管传统的动力总成技术、平台技术,亦或是“新四化”领域,吉利目前都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也让吉利的抗风险能力越发强大。

二、更艰难的2020,吉利要做些什么?

在吉利本次财报中,有一句话格外醒目——“2020年可能成为本集团历年来最艰难的一年。”

但即便如此,吉利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应对准备。

安聪慧表示,吉利不裁员、不降薪,也不会延期支付员工薪酬,而是将通过内部组织变革、员工效能提升以及全新项目的合理布局来应对。他认为,虽然疫情因素下汽车市场的未来充满很多不确定性,但他依然看好中国市场的汽车消费潜力,竞争中依然存在很多机遇。

2020年将会是吉利的产品大年,将会有6款全新的产品投放市场。包括已经上市的吉利ICON,目前已经曝光的吉利豪越、领克05,以及CMA平台上的中级轿车、领克与几何品牌的全新车型。

新品攻势不仅是吉利技术积淀、研发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其敢于坚守141万辆年度销量目标的底气所在。

另一方面,吉利也正在大步迈向全球市场,并已经取得不错成绩。

数据显示,吉利2019年的海外市场收益额为4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4%。其中,马来西亚市场贡献了27.23亿元,同比增长2.4%,已经成为继中国市场之后吉利的第二大受益市场;东欧市场也因为白俄等国家销量的增长,贡献了15.93亿元,同比增长157.7%。

随着领克将在今年年底进入欧洲市场,吉利全球化布局将不断完善,这势必也会交出一份更令人惊喜的成绩。

三、功夫拍案

将2020年定位为“可能成为本集团历年来最艰难的一年”的情况来看,吉利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不过,随着疫情接近尾声,加上从各种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的出台,这给了吉利这样的优质自主品牌提供了更多销量增长的机会。

也许,危机之下的市场机遇,正向吉利悄然靠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仅有三家有增长!简评国内车企上半年财报

如果传统车企转型有秘籍的话,那吉利2022年财报必然是其中关键一页。

近期,吉利汽车(0175.HK)正式发布2022年财报。过去一年,吉利累计销量达1432988辆,同比上涨8%,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同比暴增300%。从财务数据来看,最亮眼的莫过于营收同比劲增45.6%,达到人民币1480亿元,总现金水平也上升20.4%至人民币337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让外界看到了吉利这家民营车企在产业转型动荡中的超强韧性。

当然,硬币从来都是两面。营收大涨的同时,吉利归母净利润仅同比增长8.5%,为人民币52.6亿元,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其净利更是低至36.5亿元。销量大涨的背后,不仅还存在新能源销量规模偏低的短板,整体毛利率也出现近3个百分点的下滑,降至14.12%。

正是在这一涨一跌背后,吉利率先完成了传统车企转型最为关键的两步——以燃油车产品为核心的品牌向上、以新能源业务为契机的转型升级,这其中有前瞻布局的经营智慧,更有战术调整的体系能力。

品牌向上,营收大增

2022年,吉利累计销量突破143万辆,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将产销规模稳定在百万辆之上的自主品牌。最重要的是,同比8%的销量同比增速却换来了近46%的营收同比增长,很显然,吉利过去一年的营收猛增绝对不是简单的规模经济推动。

这一点,在吉利不断改善的销量结构中早有体现。

2022年,以星瑞、星越S和星越L构成的吉利“中国星”高端系列,累计销量达到252787辆,占吉利(含几何)品牌比重近23%,带动吉利品牌单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此外,“中国星”系列单月销量最高还曾达到3万辆,单车平均售价更是达到15万元,已经成功扎根合资品牌价格腹地,成为中国品牌向上的“尖刀”。

领克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稳健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吉利的整体向上。2022年,领克品牌累计销量达到180127辆,实现对15-30万元中高端市场的全覆盖,品牌诞生至今累计总销量也稳步迈向百万辆大关,有望成为首个产销规模突破百万辆的高端中国汽车品牌。

得益于销量结构的持续改善,吉利2022年汽车业务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1228亿元,同比增长超40%,平均单车销售收入达到10.3万元,同比增长29.6%;平均单车毛利1.75万元,同比增长11.1%。重要的是,这并非吉利技术驱动品牌向上的全部。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吉利汽车技术授权共实现16.6亿收入,同比增长29.9%。去年,吉利首次将技术输出到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通过入股雷诺韩国汽车,吉利和雷诺将在韩国市场推出混动车型,并投放海外市场。新车将由雷诺三星位于韩国釜山的工厂生产,预计 2024 年量产。

据了解,吉利还将纯电动SEA浩瀚架构技术授权给波兰电动汽车制造商EMP,共同开发更广阔的市场。可以看到,吉利在全球市场已经进入“产品、技术、人才、管理”的全面输出阶段,这将让吉利汽车打造出又一个长期践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30年前,国内汽车产业被迫以市场换技术,以吉利为代表的民营车企通过艰苦卓绝的自力更生向世界证明,中国工业不是只能生产袜子裤子;30年后,SEA浩瀚架构已经成为中国车企技术输出的代表,吉利再度用实力向世界喊话,全球高端汽车市场应有中国车企的一席之地。

纯电加速,盈利可期

当吉利在全球汽车市场纵横捭阖时,其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滞缓一直颇受诟病,尽管吉利对新能源业务投入并不低。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吉利研发总投入较上年同期大增51.2%至人民币84亿元,智能电动车相关研发支出也处于“超预算”状态,研发成本大增超52%。

2022年,吉利新能源业务终于迎来拐点。这一年,吉利新能源汽车(含吉利、领克、极氪、睿蓝)销量328,727辆,同比增长300%,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成为国内新能源增速最快的车企。

其中,几何全年累计销量达到149389辆,同比劲增170%,是拉动吉利汽车新能源规模增长的关键动力。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极氪品牌通过产品升级、服务优化、新品加推等一系列变革举措,完成了不可能的绝地反击,成功交付71,941台。超额达成全年7万台目标的极氪,成为国内主流新能源唯?完成销量目标的品牌。

除销量快速增长之外,吉利新能源业务还将在2023年迎来盈利的曙光。

一是外部大环境转好,原材料成本趋于理性,动力电池和芯片价格开始回落。财报会上,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透露,电池价格每变动一万元,对极氪的贡献是575元,毛利上升0.2%。

二是吉利新能源业务的规模效应即将形成,新能源汽车成本即将大幅摊薄。2023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目标165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至接近40%。按照这一既定目标,吉利2023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将达到66万辆,同比2022年增长超100%。

从吉利目前的新能源产品规划来看,其规模效应不可估量。

2023年,吉利将上市9款以上新能源车型,其中,吉利品牌将推出3款吉利系列产品,打造全新的新能源销售网络和品牌形象,混动车型L7、L6将在今年二、三季度分别交付;纯电产品E8将于今年四季度交付。睿蓝汽车也将在2023年推出两款全新车型,并将在241座核心城市建设换电站。

领克品牌也将补强插电混动产品序列,推出搭载Lynk?E-Motive领克智能电混的全新新能源中型SUV领克08;此外,在售产品领克01、05、06、09将实现全面EM-P化,加速实现全系电气化。

豪华纯电市场的极氪品牌,也将在今年推出极氪X和一款A+级轿车。财报会上,安聪慧明确表示,极氪今年14万辆销量目标没有改变,并且很有信心能够完成。在他看来,其中7万辆由极氪001完成,009将实现3万辆交付,新车极氪X则将突破4万辆规模。

要知道,目前极氪001作为豪华纯电市场万辆俱乐部中唯一的中国品牌车型,平均订单金额已超33.6万元,而极氪009的平均订单金额也达到52.7万元。正因新能源产品的盈利能力,即便整体毛利因研发投入和原材料成本而下滑,但吉利平均单台车型毛利依然上涨11.1%,至人民币1.75万元。随着销量规模的攀升,吉利新能源业务不仅将大幅提升营收,也将实现快速降本,不断向盈利靠拢。

不难看出,2023年吉利对新能源业务的投入和推动力度不会减轻。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甚至在财报会上明确强调,吉利目前第一要紧的任务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毛利率下滑是暂时的,规模优势是吉利迎头赶上的底气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吉利在卫星通信、芯片、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布局,也将随着规模效应释放而带来不容忽略的协同优势。

无论如何,吉利汽车过去多年大开大合的战略布局已成效初显,传统燃油车业务借力核心技术的全面爆发,稳稳扎根国内中高端汽车市场;智能电动化投入伴随规模效应的逐渐释放,开始让吉利在全球新能源市场扮演重要角色,并一步步推动新能源业务走向盈利。吉利的2023年,是全面转型、奋起直追的一年,也将是静待花开、翘盼丰收的一年。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星车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营收利润双降,新能源赛道掉队,吉利最困难的一年过去了吗?

近期,有不少厂家已经公布了其半年财报。从账面数据上看大多为跌势,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已经公布了上半年财报的车企中,仅有江铃汽车实现了营业收入、净利润、销量同比增长,比亚迪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东风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而其他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也不例外,更有甚者,比如力帆、海马、众泰汽车,已经到来生死存亡仅在一线之间。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北汽新能源,其净利润居然同比下滑2814.98%真是让人唏嘘。

江铃、比亚迪和东风均有增长的数据

江铃汽车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08亿元,同比增长252.98%,营业收入约为140.73亿元,同比增长2.56%,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240元,同比增长252.98%。

今年上半年,江铃汽车实现了整车销售141,193辆,同比上升3.33%。除旗下福田SUV及JMC品牌皮卡销量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以外,其余产品销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福特品牌商用车和JMC品牌卡车上半年同比均实现超20%的正增长,分别累计销售24,888辆和57,343辆;重卡在上半年更是实现了同比133.25%的增长,累计销售了989辆。至于江铃汽车增长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销量提升以及销售结构的改善和持续,推动了降本增效。

再看看比亚迪,其实现营业收入605.03亿元,同比下滑2.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16.62亿元,同比增长14.29%。比亚迪营业收入降低,主要是受到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的收入缩水影响,该公司今年上半年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的收入为320.72亿元,同比减少5.62%;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收入为233.80亿元,同比增长0.24%;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的收入为47.91亿元,同比增长7.59%。

比亚迪7月销量为1.5万辆,同比下滑8.9%,虽然依然未能止跌,但跌幅明显收窄。今年1~7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58万辆,同比下降53.29%。同期,比亚迪燃油汽车已实现正增长。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汽车业务受大环境影响有所下滑?,但手机、电池这些业务都在增长,光伏业务在二季度也有所复苏,靠多元产业助推比亚迪净利润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增长。

东风汽车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05.76亿元,同比增长4.4%;类比比例合并方式计算,集团上半年销售收入为1067.32亿元,同比下降9.7%,总销量共114.45万辆,同比下降16.7%。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东风汽车乘用车板块销量为88.23万辆,同比下滑22.2%;其中东风日产共销售43.72万辆,同比下降17.3%;东风本田上半年共销售30.24万辆,同比下降16.9%;神龙汽车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2.3万辆,同比跌幅更是达到63.1%;至于自主品牌板块,东风乘用车今年前7月累计销量也只有3.48万辆,同比下滑3.66%。而商用车板块则不降反增,上半年共销售26.22万辆,同比增长9.0%。

负增长的上汽与广汽

上汽集团披露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上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为2745.20亿元,同比下降25.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94亿元,同比下降39.01%。

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头部企业,上汽集团在2020年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其利润主要来源于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以及上汽通用五菱三大合资品牌,但是这三大品牌在今年的表现令人失望。数据显示,上汽集团上半年累计销量下滑30.24%至2049116辆,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上半年累计销量分别为577385辆、556206辆和531040辆,跌幅为37.18%、33.31%和28.69%,均超市场平均水平。

广汽集团公布了2020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广汽集团上半年汇总营业总收入约15.03亿元,合并营业总收入约256.4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3.18亿元,同比下滑了52.9%。

在产销方面,广汽集团上半年累计产量和销量分别为79.73万辆和82.46万辆,同比下滑15.9%和17.5%,广汽本田上半年实现产销30.76万辆和31.85万辆,而广汽丰田为30.95万辆和32.09万辆。广汽乘用车上半年累计销量为13.8万辆,同比下降26.2%,营业收入为161.3亿元,广汽新能源的销量为20431辆,同比增长87%。

虽同比下降,但盈利还不错的吉利、长城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收入359.29亿元,其中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235.13亿元,同比增长25.4%,环比增长89.4%,净利润17.96亿元,同比增长136.98%。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了2020年中期财报。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吉利控股共实现营业收入368.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2.58%;盈利方面,实现净利润22.亿元,同比下滑43%。

利润下滑达2814.98%的北汽新能源

北汽新能源的母公司北汽蓝谷发布2020年半年报,业绩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营业收入31.12亿元,同比下降69.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8.63亿元,与去年同期盈利0.68亿元相比下降了2814.8%。

对于营业收入断崖式下滑的原因,北汽蓝谷解释,主要系受肺炎疫情影响,公司销量同比下滑所致。可以看出,北汽蓝谷把净利润同比下滑2814.8%的原因都推给了市场,并没有正视"利润依赖补贴"、"销量依赖网约车"等问题。

北汽新能源过往一直靠补贴"续命"。以2019年为例,年报显示,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235.89亿元,同比增长30.39%;净利润9201.01万元,同比增长25.54%;扣除非经营性损益的净利润为亏损8.7亿元。其中,在非经营性损益项目中,包括了10.4亿元的补助!可以看出,补贴依旧是北汽新能源的重要利润来源。

但是在个人用户市场上,北汽新能源汽车没有产品优势。因此今年补贴退坡、网约车市场需求下降后,北汽新能源的收入、销量都"惨不忍睹"。

剩下的众泰汽车、力帆汽车、海马汽车也陆续披露业绩,其中,众泰汽车营业收入下降76.69%至7.70亿元,净亏损10.34亿;力帆汽车营业收入减少69.42%至15.84亿元,净亏损25.95亿元;海马汽车营业收入下滑43.54%至13.11亿元,净亏损1.73亿元。

总结:

从上半年财报来看,整体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严峻,亏损成为各大车企关键词,财务、销量业绩大幅下滑成为面临的共同困境,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裁员和降本增效,欧美疫情何时结束尚有较大不确定性,车企的苦日子还得继续熬下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长城/北汽净利下滑,江铃/比亚迪却大涨,为啥?

2020年可以说是吉利汽车最困难的一年,无论是在营收还是在利润方面相较于前年来说都是有着很大的下滑。从2020年发布的财报来看,总于收为921亿,净利润为55.7亿,较2019年相别下滑5%和33%。进入到20年下半年,吉利汽车业绩才取得小幅度的增长,零售环比和净利润环别上涨,50%和40%。

一、过去吉利汽车?不愁卖?

2020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累计超过132万辆,同比下滑3%,其中新能源汽车下滑量超40%。如果按照全年的数据来看,累计销售超过1000万辆,吉利汽车也实现了销售突破10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不过对于吉利汽车而言,高端品牌的打造以及汽车销量的累计仅为17.5万,上市四年之后,月单销售超过两万量。单从财务数据上吉利汽车保持了自己自主品牌的地位,可以说在中国市场是不愁卖的。

二、一次新尝试的失败

如果说吉利汽车没有将自己的触角碰到新能源汽车,可能未来发展之路还会更顺畅。可是,吉利的野心过于大了,2021年吉利发布了几何、极星、smart、枫叶等六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强调所谓的蓝色吉利,是这一年之内仅卖出了6.8万辆新能源汽车,显然目标尚未如期完成。然而吉利并没有在此停下步伐,反而是和新能源汽车杠了起来,同时和沃尔沃在动力方面达成合作,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推出了极氪品牌,不过这一产品在定位和受众上需要近五年的时间去等,这也就导致了大量的资金内耗在上面。加之市场受到疫情的影响,市场并不太好,所以吉利就陷入了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

在新能源赛道上,吉利汽车似乎来的有点晚。随是造车的门槛越来越低,核心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吉利汽车想在新能源产业分得一杯羹似乎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目前剑在弦上不得不发,各家汽车品牌都在涉足新能源,吉利也不例外。如何降低自己的研发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实现现金流的回报周期较短,是吉利汽车目前唯一的自救方式。

[汽车之家?行业]?上期我们横向解析了五家上市车企的财报(上篇传送门),本期我们将聚焦北汽、江铃及吉利、比亚迪、长城三家民营车企。虽然不是我们有意制造“综艺效果”,但净利润排名后五位的这些企业更受人们关注,其中北汽当前面临最大危机,董事长刚刚换届却面临净利大降、利润奶牛意欲效仿宝马增持股比;江铃净利润逆市大涨,哪个版块在崛起;三家民营上市车企则是中国品牌的代表,他们的经营思路和策略如何?如何应对大环境带来的挑战?带着这些看点,让我们走近本期财报解读。

■吉利:赚得不多但被资本看好

就上半年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吉利汽车实现营收368.20亿元,同比下滑23%;净利润22.亿元,同比下滑43%。就净利润跌幅看,吉利在北汽、东风、广汽之后,业绩低于人们预期,财报发布当天其港股股价应声下跌。

股市对吉利失望,原因不排除这位优等生此前一直表现得很好,比如2019年全年,吉利以82亿元的净利润仅次于上汽和东风集团,在中国车企中排名第三;而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几乎是拦腰砍,但不能忽略的一个前提是,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车市几近停摆。

但资本市场与股市的反应不同,如多数机构给出的评级是买入或增持,技术分析指数给出的结论是买入。那么吉利为什么会被资本市场看好呢?我们从财报和最新公布的招股书中找找答案。

『上半年业绩未影响资本市场对吉利的信心』

首先,从财报看,吉利正开始多条腿走路。财报显示,吉利上半年各业务板块的收入占比为汽车销售91.21%、零部件销售7.64%、使用权及其他1.15%。很多媒体称,作为一家车企,吉利汽车销售业务占比却逐年下滑,吉利在走下坡路,我们却持相反观点。第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汽车市场逐步下滑,说明大家都在存量市场竞争,接下来的市场厮杀只会更惨烈,仅在此处恋战只会反噬自身,不如放大格局找到新生增长点。

第二,吉利找到了新生增长点,因为吉利多年的研发投入正在“收果子”,其中知识产权的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今年上半年收入4.2亿元,占比从2019年的0.44%增长至1.15%;除此以外,零部件的收入也在逐年提升占比,这说明吉利的盈利触角正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这除了增加自己在零部件定价上的话语权外,多领域布局也提升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其次,吉利一直维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近五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5.4%;其中财报显示,吉利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16%。这种魄力除了助力增加知识产权这一新盈利渠道外,也提升了自身竞争力,如今吉利已形成BMA、CMA、SPA和PMA四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造车效率不断提升。

再次,吉利是组织和资产管理的高手。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他们最担忧的是一家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体量越来越大但组织臃肿、体系紊乱,而吉利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库存周转率两个指标的综合表现相对突出,说明该企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营能力较强。

最后,吉利在资本运作方面能力较强。比如吉利当前因即将登陆科创板备受关注,这一举动将进一步打开它在国内的融资渠道;而且国内上市后,吉利还将重启与沃尔沃集团的合并谈判,吉利汽车成为超级集团的可能性正在凸显。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此前一直在全球市场低调的兼并购(详见《疯狂兼并购?吉利这些年都买了些啥?》),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主营业务的发展,且现金流相对充裕,如截至6月30日,吉利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约202亿元。以上信息表明这家企业对于自身的壮大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有着自己的节奏。

车市下行大背景下,吉利的车也不好卖,上半年总销53万辆同比跌19%,全年销量目标也由141万辆下调至132万辆;盈利规模也在下滑,净利跌去49%。但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够找到资本市场看好吉利汽车的逻辑,而这也是支撑吉利继续成长和壮大的基石。

■比亚迪:业务多元化,净利润逆涨超去年全年

比亚迪是唯一一个实现净利润上涨的企业。数据显示,比亚迪上半年营收为605.03亿元,同比微降2%;实现净利润16.62亿元,同比上涨14%,半年净利超过去年全年的16.1亿元。另外,比亚迪扣非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16亿元,同比提升24%。

从业务板块看,比亚迪上半年在汽车业务板块出现下滑,这源于比亚迪的汽车销量也受疫情等大环境影响,汽车总销量下跌30.45%至15.86万辆,但由于多业务均衡发展,比亚迪仍旧实现了盈利水平的逆市增长。这也是我们在看吉利财报时强调的,多业务布局更容易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资本市场也对比亚迪极为看好,在外界关注特斯拉市值飙升时,人们没看到,比亚迪的市值悄然间已超过了中国第一大汽车股--上汽集团。截至9月16日收盘,比亚迪市值达2875亿元,比上汽集团总市值多552亿元。

有人说,比亚迪作为一家车企,聚焦汽车才是主业。显然比亚迪并不这么定义自己,作为一家电池起家的企业,王传福2003年才带领比亚迪闯进汽车板块,随后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半导体等领域,今年还顺势生产了口罩和消毒液业务,比亚迪一直在多元化成长。这是因为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在创新面前不会轻易认输且坚信通过研发能够打破技术壁垒,而如今独立分拆出去的比亚迪半导体板块,其市值已升至300亿元,证明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确实不容小觑。

在新能源方面,比亚迪在销量上出现大幅下跌,但比亚迪并不是个例。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39.3万辆,同比下降37.4%,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陷入亏损,如北汽蓝谷净亏损18.6亿元,在业绩上给北汽集团造成了很大困扰。

不过比亚迪仍坚持对新能源板块的投入,如在合资公司方面,与戴姆勒合资的腾势继续亏损,今年上半年亏损1.06亿元,但比亚迪上半年仍追加了3.5亿元的投资扶持;同时与丰田合资成立的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月正式注册成立,双方对等持股各占50%。就当前来说,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面临特斯拉这样的劲敌,但比亚迪长久地投入和努力仍承载着不少人的希望。

■长城汽车:崛起的皮卡和海外业务成亮点

通过别有新意的营销,长城汽车今年赚足了声量和关注度,不过这些软实力还未转化为业绩。财报显示,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59.29亿元,同比下降13.17%;净利润11.46亿元,同比下降24.46%。

与比亚迪不同,长城如今仍倚重汽车业务,该板块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89%,这使其业绩受到汽车销量下滑的拖累。数据显示,长城上半年实现汽车销量39.98万辆,同比下跌13.14%。

今年上半年,受益于皮卡解禁范围扩大,长城的皮卡销量突飞猛进,上半年海内外销量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37.5%,也是长城旗下唯一实现增长的车辆类型。同时得益于全球布局,长城的海外业务正逐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海外销售2.6万辆同比增长1.7%。

不过由于较为倚重汽车业务,长城汽车预计今年全年的业绩表现或受拖累,将2020年全年销量目标从111万辆下调到了102万辆,净利润也下调了6.5亿元至40.5亿元。不过长城也正试图拓展自身业务,如成立蜂巢易创、诺博汽车系统、曼德电子电器及精工汽车等零部件公司,今年上半年零部件销售收入也占到了总营收的4.61%,是长城旗下各项收入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板块。

■北京汽车:北京奔驰成支柱,戴姆勒增持风雨欲来?

在董事长换届的节点,北汽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北汽股份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营收778.54亿元,同比下降11.6%;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为10.47亿元,同比下降65.7%。

从表面数据看,北汽赚到钱了,可喜可贺,但事实却是,北京奔驰相关收入749.2亿元,占到了公司总营收的96%;北京品牌相关收入为29.34亿元,占比总收入4%。也就是说,北京奔驰已成北汽股份的主要支柱,且是唯一的盈利来源。因为北京奔驰今年上半年毛利198.65亿元,而北京品牌毛利为-18.34亿元,亏损依旧。

往年北京奔驰也是北汽的利润奶牛,为何说北汽当下处境就危险了呢?这是因为北汽集团前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曾与戴姆勒谈判,在合适的时机允许戴姆勒增持北京奔驰股比。而戴姆勒此时迫切需要北京奔驰。

一方面,戴姆勒最新披露的Q2季度财报显示,这家巨头第二季度净亏损约153亿元,亟需北京奔驰增加利润贡献填补亏损;另一方面,北汽当前正处领导换届节点,对戴姆勒来说,非汽车行业出身的新任董事长姜德义,或许没有执掌北汽集团14年的徐和谊铁腕,此时效仿宝马提升股比或是最好时机。

就当前来看,戴姆勒想要提升股比,或仍需要跟北汽长时间博弈,因为一方面,就当前业绩表现看,北汽比戴姆勒更需要北京奔驰的利润贡献;另一方面,据知情人士透露,徐和谊辞任董事长前给北汽留了后手,未来北汽可增持戴姆勒股份,以超越吉利成为第一大股东。若上述情况属实,北汽未来可在戴姆勒要求增持北京奔驰股比时增加谈判的砝码。不过对北汽来说,在二级市场收集超过4.69%的戴姆勒股份并非易事,但这对于北汽来说是不得不出的一张牌了,否则围绕自身的危机将来得更快更迅猛。

如今北汽除了萎靡不振的自主板块外,还面临海外品牌提升股比的棘手问题,这对于新上任的姜德义董事长和北汽集团来说都非易事。而按照国家发改委给出的时间节点,到2022年乘用车领域的股比限制将全面放开,前有宝马和大众分别增持华晨宝马、大众江淮股份至75%,后有放开政策支持,如今的北汽烽烟四起,每一步都需小心斟酌。

■江铃:营收净利双增长,且净利增幅最大

一直不被看好的江铃汽车,今年上半年的盈利却十分亮眼,是十大中国车企中净利增幅最大的企业。财报显示,江铃汽车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0.73亿元,同比提升2.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大涨252.98%。此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江铃实现扣非净利润0.5亿元,同比增长136.6%。

从各业务板块的收入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支撑江铃盈利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整车销量的提升,数据显示,江铃今年上半年实现整车销售14.12万辆,同比上升3.33%。江铃在财报中给出的理由则是:开源节流。除了整车销量提升增加了收入外,江铃今年还持续推动降本增效、严控费用支出;看来江铃对于今年车市的严峻形势有自己认识的同时,还迅速梳理了应对方案。

财报显示,江铃今年上半年将销售费用缩减了16.11%至5.92亿元;同时,研发投入也相应减少9.93%至8.24亿元。为了应对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不少车企都取了减少研发资金规模的方式,因为在疫情等导致的严峻形势前,保证公司资金流的正常运转是第一位。

总结全文:从上述财报分析可以看出,本期的北汽股份面临的情况不容乐观,除了业绩和销量双下滑外,合资公司股东也在虎视眈眈谋求提升股比,若戴姆勒等股东成功增持,将直接降低北汽集团的利润来源。而吉利、比亚迪和长城三家民营车企的表现相对优秀,依然是倚靠自身的造血能力良性发展,且三者的共同点还在于它们都在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寻求多条腿走路以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其中多元化布局的比亚迪今年上半年成功抵消了车市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净利大幅提升。江铃则通过整车业务的优异表现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综合上期选手来看,这十大中国车企盈利各有渠道和手段,但就长远来看,需要提醒未能倚靠自主板块及主营业务盈利的企业,因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激烈、更透明,尤其是乘用车股比开放已成悬在多个国有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努力提升自主板块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才是对冲未来风险的最可靠途径。(文/汽车之家?宋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