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动机是谁发明的

2.关于汽车的发展史 这些你应该知道

3.通用lfv发动机历史

汽车发动机的历史发展_汽车发动机的历史发展阶段

内燃机以其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机动性强,运行维护简便的优点著称于世。一百多年以来,内燃机的巨大生命力经久不衰。目前世界上内燃机的拥有量大大超过了任何其它的热力发动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内燃机更是成为了当今用量最大、用途最广、无一与之匹敌的的最重要的热能机械。

当然内燃机同样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主要是:对燃料的要求高,不能直接燃用劣质燃料和固体燃料;由于间歇换气以及制造的困难,单机功率的提高受到限制,现代内燃机的最大功率一般小于4万千瓦,而蒸汽机的单机功率可以高达数十万千瓦;内燃机不能反转;内燃机的噪声和废气中有害成分对环境的污染尤其突出。可以说这一百多年来的内燃机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革新,不断挑战克服这些缺点的历史。

内燃机发展至今,约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了。同其他科学一样,内燃机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类生产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内燃机的发明始于对活塞式蒸汽机的研究和改进。在它的发展史中应当特别提到的是德国人奥托和狄塞尔,正是他们在总结了前人无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奥托循环和狄塞尔循环,才使得到他们为止几十年间无数人的实践和创造活动得到了一个科学地总结,并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将前任粗浅的、纯经验的、零乱无序的的经验,加以继承、发展、总结、提高,找出了规律性,为现代汽油机和柴油机热力循环奠定了热力学基础,为内燃机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往复活塞式内燃机

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种类很多,主要的分类方法有这样一些:按所用的燃料的不同,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煤油机、煤气机(包括各种气体燃料内燃机)等;按每个工作循环的行程数不同,分为四冲程和二冲程;按着火方式不同,分为点燃式和压燃式;按冷却方式不同,分为水冷式和风冷式;按气缸排列形式不同,分为直列式、V型、对置式、星型等;按气缸数不同,分为单缸内燃机和多缸内燃机等;按内燃机的用途不同,分为汽车用、农用、机车用、船用以及固定用等等。本文将会主要针对煤气机、汽油机、柴油机这样一个发展脉络来向大家介绍。

最早的内燃机——煤气机

最早出现的内燃机是以煤气为燃料的煤气机。1860年,法国发明家莱诺制成了第一台实用内燃机(单缸、二冲程、无压缩和电点火的煤气机,输出功率为0.74—1.47KW,转速为100r/min,热效率为4%)。法国工程师德罗沙认识到,要想尽可能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就必须使单位气缸容积的冷却面积尽量减小,膨胀时活塞的速率尽量快,膨胀的范围(冲程)尽量长。在此基础上,他在1862年提出了著名的等容燃烧四冲程循环:进气、压缩、燃烧和膨胀、排气。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单缸、卧式、以煤气为燃料、功率大约为2.21KW、180r/min)。在这部发动机上,奥托增加了飞轮,使运转平稳,把进气道加长,又改进了气缸盖,使混合气充分形成。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发动机,其热效率相当于当时蒸汽机的两倍。奥托把三个关键的技术思想:内燃、压缩燃气、四冲程融为一体,使这种内燃机具有效率高、体积小、质量轻和功率大等一系列优点。在1878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被誉为“瓦特以来动力机方面最大的成就”。等容燃烧四冲程循环由奥托实现,也被称为奥托循环。

煤气机虽然比蒸汽机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情况下,仍不能满通运输业所要求的高速、轻便等性能。因为它以煤气为燃料,需要庞大的煤气发生炉和管道系统。而且煤气的热值低(约1.75×107~2.09×107J/m3),故煤气机转速慢,比功率小。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用石油产品取代煤气作燃料已成为必然趋势。

汽油机的出现

1883年,戴姆勒和迈巴赫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往复式汽油机,此发动机上安装了迈巴赫设计的化油器,还用白炽灯管解决了点火问题。以前内燃机的转速都不超过200r/min,而戴姆勒的汽油机转速一跃为800—1000r/min。它的特点是功率大,质量轻、体积小、转速快和效率高,特别适用于交通工具。与此同时,本茨研制成功了现在仍在使用的点火装置和水冷式冷却器。

到十九世纪末,主要的集中活塞式内燃机大体上进入了实用阶段,并且很快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内燃机在广泛应用中不断地得到改善和革新,迄今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技术水平。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有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是50年代兴起的增压技术在发动机上的广泛应用;再就是70年代开始的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在发动机研制中的应用,这两个发展趋势至今都方兴未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汽油机在本世纪的发展历程。在汽车和飞机工业的推动下汽油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按提高汽油机的功率、热效率、比功率和降低油耗等主要性能指标的过程,可以把汽油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本世纪最初二十年,为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以提高功率和比功率为主。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提高转速、增加缸数和改进相应装置。这个时期内,转速从上世纪的500—800r/min提高到1000—1500r/min,比功率从3.68W/Kg提高到441.3—735.5W/Kg,对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和汽车的负载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阶段时间在20年代,主要解决汽油机的爆震燃烧问题。当时汽油机的压缩比达到4时,汽油机就发生爆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室的米格雷和鲍义德通过在汽油中加入少量的四乙基铝,干扰氧和汽油分子化合的正常过程,解决了爆震的问题,使压缩比从4提高到了8,大大提高了汽油机的功率和热效率。当时另一严重影响汽油机功率和热效率的因素是燃烧室的形状和结构,英国的里卡多及其合作者通过对多种燃烧室及燃烧原理的研究,改进了燃烧室,使汽油机的功率提高了20%。

第三阶段是从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早期,主要是在汽油机上装备增压器。废气涡轮增压可使气压增至1.4—1.6大气压,他的应用为提高汽油机的功率和热效率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但是其真正的广泛应用,却是在50年代后期才普及的。

第四阶段从50年代至今,汽油机技术在原理重大变革之前发展已近极致。它的结构越来越紧凑,转速越来越高。其技术现状为:缸内喷射;多气门技术;进气滚流,稀薄分层燃烧;电子控制点火正时、汽油喷射及空燃比随工况精确控制等全面电子发动机管理;废气在循环及三元催化等排气净化技术等。其集中体现在近年来研制成功并投产的缸内直喷分层充气稀燃汽油机(GDI)。

但是随着70年代开始的电子技术在发动机上的应用,为内燃机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条件,使内燃机基本上满足了目前世界各国有关排放、节能、可靠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内燃机电子控制现已包括电控燃油喷射、电控点火、怠速控制、排放控制、进气控制、增压控制、警告提示、自我诊断、失效保护等诸多方面。

同样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内燃机零部件或局部系统的单独控制,如电子油泵、电子点火装置等。

2、内燃机单一系统或几个相关系统的独立控制,如燃油供给系统控制、最佳空燃比控制等。

3、整台内燃机的统一智能化控制,如内燃机电子控制系统。

4、装置与内燃机动力的集中电子控制,如汽车、船舶、发电机组的集中电子控制系统。

电子控制系统一般由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由此构成各种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控制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保持发动机各运行参数的最佳值,以求得发动机功率、燃油耗和排放性能的最佳平衡,并监视运行工况。如Caterpillar公司的3406PEPC系统是在3406柴油机上用可变程序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具有电子调速功能,用电子控制空燃比,可将喷有提前角始终保持在最佳值。美国Stanaclyne公司将其生产的DB型分配泵改为电子控制喷油泵,称为PFP系统,用步进电机作为执行元件来控制喷油量和喷油定时

柴油机——内燃机家族的另一个明星

柴油机几乎是与汽油机同时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许多相同点。所以柴油机的发展也与汽油机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在整个内燃机的发展史上,它们是相互推动的。

德国狄塞尔博士于1892年获得压缩点火压缩机的技术专利,18年制成了第一台压缩点火的“狄塞尔”内燃机,即柴油机。

柴油机的高压缩比带来众多的优点:

1、不但可以省去化油器和点火装置,提高了热效率,而且可以使用比汽油便宜得多的柴油作燃料。

2、柴油机由于其压缩比大,最大功率点、单位功率的油耗低。在现代优秀的发动机中,柴油机的油耗约为汽油机的70%。特别像汽车,通常在部分负荷工况下行驶,其油耗约为汽油机的60%。柴油机是目前热效率最高的内燃机。

3、柴油机因为压缩比高,发动机结实,故经久耐用、寿命长。

同时高压缩比也带来了缺点:

1、柴油机的结构笨重。通常柴油的单位功率质量约为汽油机的1.5~3倍。柴油机压缩比高,爆发压力也高,可达汽油机的1.5倍左右(不增压的情况下)。为承受高温高压,就要求结实的结构。所以柴油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固定式发动机使用。

2、在同一排量下,柴油机的输出功率约为汽油机的1/3。因为柴油机把燃料直接喷入气缸,不能充分利用空气,相应功率输出低。设汽油机的空气利用率为100%,那么柴油机仅有80%~90%。柴油机功率输出小的另一原因是压缩比大,发动机的摩擦损失比汽油机大。这种摩擦损失与转速成正比,不能期望通过增加转速来提高功率。转速最高的汽油机每分钟可运转10000次以上(如赛车发动机),而柴油机的最高转速却只有5000r/min。

近百年来,柴油机的热效率提高近80%,比功率提高几十倍,空气利用率达90%。当今柴油机的技术水平表现为:优良的燃烧系统;用4气门技术;超高压喷射;增压和增压中冷;可控废气再循环和氧化催化器;降低噪声的双弹簧喷油器;全电子发动机管理等,集中体现在以用电控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为特征的新一代柴油机上。目前,日本的Nippondeno公司(ECDU2),德国Bosch(ZECCEL)和美国Caterpilla公司(HELII)是研究和生产共轨式电控喷油系统的主要公司。

增压技术在柴油机上的应用要比汽油机晚一些。早在20年代就有人提出压缩空气提高进气密度的设想,直到1926年瑞士人A.J.伯玉希才第一次设计了一台带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增压发动机。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材料的限制,还难以制造出性能良好的涡轮增压器,加上二次大战的影响,增压技术为能迅速普及,直到大战结束后,增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才受到重视。1950年增压技术才开始在柴油机上使用并作为产品提供市场。

50年代,增压度约为50%,四冲程机的平均有效压力约为0.7—0.8MPa,无中冷,处于一个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其后20多年间,增压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地用。

70年代,增压度达200%以上,正式作为商品提供的柴油机的平均有效压力,四冲程机已达2.0MPa以上,二冲程机已超过1.3MPa,普遍用中冷,使高增亚(>2.0MPa)四冲程机实用化。单级增压比接近5,并发展了两级增压和超高增压系统,相对于50年代初期刚用增压技术的发动机技术水平,30年来有了惊人的发展。

进入80年代,仍保持这种发展势头。进排气系统的优化设计,提高充气效率,充分利用废气能量,出现谐振进气系统和MPC增压系统。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使得单级涡轮增压比可达到5甚至更高。用超高增压系统,压力比可达10以上,而发动机的压缩比可降至6以下,发动机的功率输出可提高2—3倍。进一步发展到与动力涡轮复合式二级涡轮增压系统。由此可见,高增压、超高增压的效果是可观的,将发动机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转动式内燃机

在蒸汽机的发展历史中有从往复活塞式蒸汽机到蒸汽轮机的演化。这一点,对内燃机的发展大有启发的。往复式内燃机运动要通过曲轴连杆机构或凸轮机构、摆盘机构、摇臂机构等,转换为功率输出轴的转动,这样不仅使机构复杂,而且由于转动机构的摩擦损耗,还会降低机械效率。另外由于活塞组的往复运动造成曲柄连杆机构的往复惯性力,这个惯性力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随转速的提高,轴承上的惯性负荷显著增加,并由于惯性力的不平衡而产生强烈的振动。此外,往复式内燃机还有一套复杂的气门控制机构。于是人们设想:既然工具机的运动形式大部分都是轴的转动,能否效法从往复活塞式蒸汽机到蒸汽轮机的路子,使热能直接转化为轴的转动呢?于是人们开始了在这一领域的探索。

燃气轮机

1873年布拉顿(GeorgeBrayton)制造了一种定压燃烧的发动机。该机能提供使燃气完全膨胀到大气压所发出的功率。20世纪初法国的阿曼卡(BeneArmangaud)等成功地应用布拉顿循环原理制成燃气轮机。但是,因当时条件限制,热效率很低未能得到发展。

到30年代,由于空气动力学及耐高温合金材料和冷却系统的进展,为燃气轮机进入实用创造了条件。燃气轮机虽然是内燃机,但它没有像往复式内燃机那样必须在封闭的空间里和限定的时间内燃烧的限制,所以不会发生像汽油机那样令人担心的爆震,也很少像柴油机那样受摩擦损失的限制;且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气体直接推动叶轮转动,故它的结构简单(与活塞式内燃机相比,其部件仅为它的1/6左右)、质量轻、体积小、运行费用省,且易于用多种燃料,也较少发生故障。虽然燃气轮机目前尚存在一些缺点:寿命短、需要高级耐热钢材和成本高及排污(主要是NOx)较严重等,致使至今燃气轮机的应用仍局限于飞机、船舶、发电厂和机车,但是由于布拉顿循环的优越性和燃气轮机对燃油的限制少及上述的其它优点,使得它仍为现在和将来人们致力研究的动力技术之一。若突破涡轮入口温度,大大提高热效率,且克服其它缺点,燃气轮机有望取代汽、柴油机。

旋转活塞式发动机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致力于建造旋转式发动机,其目标是避免往复式发动机固有的复杂性。在1910年以前,人们曾提出过2000多个旋转发动机的方案。20世纪初,又有许多人提出不同的方案,但大多因结构复杂或无法解决气缸密封问题而不能实现。直到1954年,德国人汪克尔(FelixWankel)经长期研究,突破了气缸密封这一关键技术,才使具有长短幅圆外旋轮线缸体的三角旋转活塞发动机首次运转成功。转子每转一圈可以实现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过程,按奥托循环运转。1962年三角转子发动机作为船用动力,到80年代日本东洋工业公司把它用于汽车引擎。

转子发动机有一系列的优点:

1、它取消了曲柄连杆机构、气门机构等,得以实现高速化。

2、质量轻(比往复式内燃机质量下降1/2到1/3)、结构和操作简单(零件数量比往复式少40%,体积减少50%)。

3、在排气污染方面也有所改善,如NOx产生较少。

但转子发动机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

1、.这种结构的密封性能较差,至今只能作为压缩比低的汽油机使用。

2、由于高速带来了扭矩低,组织经济的燃烧过程困难。

3、寿命短、可靠性低以及加工长短轴旋轮线的专用机床构造复杂等。

内燃机的发展趋势

内燃机的发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果把蒸汽机的发明认为是第一次动力革命,那么内燃机的问世当之无愧是第二次动力革命。因为它不仅是动力史上的一次大飞跃,而且其应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也是当今任何一种别的动力机械无与伦比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内燃机在经济性、动力性、可靠性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蒸汽机从初创到完成花去了一个世纪的时间,从完成到极盛又走了一个世纪,从极盛到衰落大约也是一个世纪。内燃机的发明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历程,从那时起,人类又前进了一个世纪,可以说如今内燃机已进入了极盛时期。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关注内燃机的未来,人们在拭目以待的同时,更希望内燃机能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的业绩。这里我将向大家展示新世纪里内燃机的发展趋势。

内燃机增压技术

从内燃机重要参数(压力、温度、转速)的发展规律来看,可以发现这三个参数在1900年以前随着年代的推移提高得很快。而在1900年以后,尤其是1950年以后,温度、转速提高变慢,而平均有效压力随着年代的增加仍直线上升。实践证明:提高平均有效压力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效率,减轻质量。而提高平均有效压力的技术就是提高增压度。如柴油机增压可大幅度地缩小柴油机进气管尺寸,并使气缸有足够大的充气效率用于提高柴油机的功率,使之能在一个宽广的转速范围内既提高功率又有大的扭矩。一台增压中冷柴油机可以使功率成倍提高,而造价仅提高15%~30%,即每马力造价可平均降低40%。所以增压、高增压、超高增压是当前内燃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发动机强化和超强化会给零部件带来过大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特别是热负荷问题已成为发动机进一步强化的限制;再就是单级高效率、高压比压气机也限制了增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是增压度越高越好的。

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

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通过70年代的发展,80年代趋于成熟。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将会承担更加重要的任务,其控制面会更宽,控制精度会更高,智能化水平也会更高。诸如燃烧室容积和形状变化的控制、压缩比变化控制、工作状态的机械磨损检测控制等较大难度的内燃机控制将成为现实并得到广泛应用。内燃机电子控制是由单独控制向综合、集中控制方向发展,是由控制的低效率及低精度向控制的高效率及高精度发展的。随着人类进入电子时代,21世纪的内燃机也将步入“内燃机电子时代”,其发展情况将与高速发展的电子技术相适应。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是内燃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主要技术依托,也是内燃机保持21世纪辉煌的重要影响因素。

内燃机材料技术

内燃机使用的传统材料是钢、铸铁和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在内燃机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对其经济性、动力性、排放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内燃机材料的要求相应提高。根据内燃机今后的发展目标,对内燃机材料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绝热性、耐热性、耐磨性、减摩性、耐腐蚀性及热膨胀小、质量轻等方面。要促进内燃机材料的发展,除用改变材料化学成分与含量来达到零部件所要求的物理、机械性能这一常规方法外,也可用表面强化工艺来使材料达到所需的要求,但内燃机材料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去开发适应不同工作状态的新材料。与内燃机传统材料相比,陶瓷材料具有无可比拟的绝热性和耐热性,陶瓷材料和工程塑料(如纤维增强塑料)具有比传统材料优越的减摩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其比重与铝合金不相上下而比钢和铸铁轻得多。因此,陶瓷材料(高性能陶瓷)凭借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可用在许多内燃机零件上,如喷油点火零件、燃烧室、活塞顶等,若能克服脆性、成本等方面的弱点,在新世纪里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工程塑料也可用于许多内燃机零件,如内燃机上的各种罩盖、活塞裙部、正时齿轮、推杆等,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及价格的降低,未来工程塑料在内燃机上的应用将会与日俱增。综合内燃机的各种材料,为扬长避短,在新材料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以金属、塑料或陶瓷为基材的各种复合材料,并开始在内燃机上逐渐推广使用。

展望新世纪,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钢、铸铁和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仍将是内燃机的主要材料。各种表面强化工艺将更加先进,并得到广泛应用。以金属、塑料、陶瓷为基材的各种复合材料将在10年之后进入惊人的高速推广时期,新材料在内燃机上的使用也将同时加速。

内燃机制造技术

内燃机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零部件的发展水平,而内燃机零部件的发展水平,是由生产制造技术等因素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内燃机零部件的制造技术水平,对主机的性能、寿命及可靠性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样制造技术与设备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每当新一代设备或工艺材料研制成功,都会给制造技术的革新带来突破性的进展。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异常迅猛,新设备的研制周期将越来越短,因此新世纪内燃机制造技术必将形成迅速发展的局面。

由于铸造技术水平的提高,气冲造型、静压造型、树脂自硬砂造型制芯、消失模铸造,使内燃机铸造的主要零件如机体、缸盖可以制成形状复杂曲面及箱型结构的薄壁铸件。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机体刚度,降低了噪声辐射,而且使内燃机达到轻量化。由于象喷涂、重熔、烧结、堆焊、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等局部表面强化技术的进步,使材料功能得到完善的发挥;由于设备水平提高,加工制造技术向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方向发展,带动了内燃机零部件生产向高集中化程度发展。另一方面,柔性制造技术的推广,使内燃机产品更新换代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柔性制造系统引起了内燃机制造商们的广泛认同,也顺应了生产技术发展及市场形势的变化。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在设计、制造、试验、检测、工艺过程控制上的应用,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内燃机的产品质量。新材料的发展也推动了内燃机零部件生产工艺的变革,特别是工程塑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在内燃机上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内燃机制造技术的发展。随着内燃机电控技术的发展,电控系统三大组成部分(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单元)将成为内燃机零部件行业的重要分支,同时向传统的内燃机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21世纪,内燃机制造技术将向高精度、多元化方面飞速发展。它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不仅关系到内燃机的质量,还直接对内燃机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就其产品技术进步快慢而言,汽车内燃机发展最快,其次是机车、船舶、发电机组、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

内燃机代用燃料

由于世界石油危机和发动机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内燃机技术的研究转向高效节能及开发利用洁净的代用燃料。以汽油机和柴油机为基础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开发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氢气等为燃料的气体发动机为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内燃机技术的重点之一。其中气体发动机的功率恢复技术和氢气发动机的燃烧控制等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综述

内燃机在应用中不断发展,各种内燃机彼此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相互综合,从中演化出各种新的混合式发动机。如燃气轮机的发明和发展一方面对柴油机形成竞争,另一方面也补充了柴油机,使柴油机废气涡轮增压得到完善,反过来增强了柴油机的竞争能力。燃气轮机本来也是蒸汽轮机的竞争对手,但人们把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这两种按不同热力循环工作的热机联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崭新的高效循环: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要提高热效率,应尽可能提高热机的加热温度和降低排热温度。蒸汽机的排热温度较低(约300K),但由于水蒸气本身特性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其加热温度不可能太高,目前稳定在800~900K以下。随着冶金和冷却技术的发展,燃气轮机的加热温度一直在上升,目前已达1300~1500K左右;但其排热温度却不能太低,一般为700~800K,甚至更高。所以这两种热机目前的实际热效率都未超过40%。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将燃气轮机的排气送进余热锅炉生产蒸气,供蒸汽轮机利用。联合循环可以同时取得燃气轮机加热温度高和蒸汽轮机排热温度低的双重优点。目前此联合循环机组最高热效率已达47%以上。如果把它作为热电并供机组使用,其燃料利用率可达80%左右。

混合动力的意义越来越广,如电动马达加汽油机或柴油机,以应用各自的优点,屏蔽各自的缺点。而日产汽车工业公司则把高性能的发电机兼电动机装入柴油机飞轮的位置,成功地研制出名符其实的混合式发动机,即成功地开发了使两种原理同时作用的原动机(HIMR发动机)。混合式发动机是未来动力技术的热点之一,它极有望成为既不损害人类已获得的方便,又能保持美好环境的机械。

内燃机的发展史表明,具有本质上优越性的新技术,是富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必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一台实用内燃机热效率只有4%,而当时蒸汽机的热效率已达8%~10%;但内燃机“内燃”本质上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很快地就超过了蒸汽机。

综上所述,21世纪的内燃机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它将义无返顾地朝着节约能源、燃料多样化、提高功率、延长寿命、提高可靠性、降低排放和噪声、减轻质量、缩小体积、降低成本、简化维护保养等方向迅猛发展。在21世纪,天然气、醇类、植物油及氢等代用燃料将为内燃机增添新的活力,而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在提高品质的同时也延长了内燃机行业的“生命”。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革命,为21世纪内燃机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推动力。21世纪的内燃机,将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不断弥补自身缺陷,以尽可能完美的形象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发动机是谁发明的

有完美表现的汽车增压发动机,有着怎样的发展史?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汽车发动机大多是热力装置,简称热机。热机通过工质的状态变化,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是由德国人尼古拉·奥托在大气压发动机的基础上于1876年发明并投入使用的。在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中,发动机的热效率从11%提高到14%,而发动机的质量降低了70%。

1892年,德国工程师鲁道夫·迪塞尔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实现了内燃机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突破。由于压缩比和膨胀比高,热效率比当时的其他发动机提高了一倍。1956年,德国人F.ankel发明了转子发动机,大大提高了发动机转速。1964年,德国NSU公司首次在车上安装转子发动机。

1926年,瑞士人A.Buchi提出废气涡轮增压理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驱动压缩机,对发动机进行增压。20世纪50年代后,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汽车内燃机,大大提高了发动机性能,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三大突破。

1967年,德国博世公司首次推出计算机控制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EFI),开创了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历史。经过30年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发动机管理系统逐渐成为汽车发动机,尤其是汽车发动机的标准配置。由于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噪声和油耗大大降低,动力性能提高,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四大突破。

11年,第一台热气机斯特灵的客车开始运行。12年,日本本田技术研究工业公司在市场上出售了一辆装有复合涡流控制内燃机的思域汽车,并打响了贫气内燃机的第一枪。在这种发动机中,在普通发动机燃烧室的顶部增加了一个槌状的二次燃烧室。首先将这个二燃室内的浓缩混合气点燃,然后将其火焰延迟成主燃室内的稀薄混合气,使其全部燃烧做功,废气中的CO和HC很少,从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1967年,美国进行了一场氢汽车驾驶的公开表演。氢车可以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121公里,每次充氢10分钟。这辆车有19个座位,由美国比林斯公司制造。

关于汽车的发展史 这些你应该知道

卡尔·本茨世界第一辆内燃机驱动三轮汽车的发明人,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汽车之父”。

1844年11月25日,本茨生于德国一个工程师之家,童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供养他接受良好的教育。从中学时代开始,本茨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60年进入卡尔斯鲁厄综合科技学校,系统地学习机械构造,机械原理,发动机制造,机械制造,经济核算等课程,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860-1870年,他曾经在多家企业任职,当过制图员,设计师和工厂主管。1871年与他人合作建立一家公司,并于1879年开发成功二冲程发动机。随后,他又获得若干项相关专利,如发动机调速系统、电池点火系统等。1882年公司转为股份制公司,由于研究工作受阻,1883年本茨离开该公司。

1883年,本茨与另两位合作者建立了奔驰公司莱茵燃发动机工厂(Benz&Co.Rheinsche Gasmotoren Fabrik),开始生产工业用二冲程发动机,

同时向其他企业出售燃气发动机许可证。公司的稳定运转和稳定的资金支持,使本茨有中够的精力投入汽车发动机的研发,也使他的明汽车的路线与戴姆勒的完全不同。戴姆勒是把自己生产的发动机装在现成的普通四轮马车上,而本茨则致力于从四冲程汽油机到适宜搭载发动机的车辆整体性能开发。1886年1月29日,本茨开发的三轮四冲程发动机汽车获得发明专利书,同年7月3日该车对外公开展示。

1890年,奔驰公司为德国第二动机制造高,1893年奔驰汽车以枢轴转向代替了拉杆转向,1896年本茨发明了对置式发动机,这是今天水平对置活塞式发动机的前身。1899年奔驰公司股份化,更名为“Ben&Cie”。

在发明汽车的过程中,卡尔·本茨的勇气令人十分钦佩。首先,他甘心清苦,埋头于自己的发明工作。其次,他果敢地摒充了在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的蒸气机而选用了并不被人看好的内燃机作动力,反映了他在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再次,他既能开发生产反映汽车技术最高水平的高档车,又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普能车,为公司赢得可观的利润,说明他既有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又有企业家的经营技巧。

通用lfv发动机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全球第一辆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四轮汽车,是由奔驰在1886年发明的。而实际上,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不依靠人和动物来做工的蒸汽机。

早在1712年,英国人托马斯·纽科门就发明了不依靠人力和动物驱动的蒸汽机汽车,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1774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作,制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机。此举,推动了机械工业的发展,也为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94年,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了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一以供燃烧的设想。186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成功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冲程内燃机,并在1876年试制出第一台实用的活塞式四冲程煤气内燃机,这台内燃机被称为奥托内燃机而闻名于世,并获得专利,这也是我们一直将四冲程循环成为奥托循环的原因。

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首次实验成功了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本茨创立了“本茨公司和本茨莱茵发动机厂”。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第一辆本茨专利发动机汽车。这是一辆三轮汽车,用一台两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把手。但该车的性能并不十分完善,行使速度、装载能力、爬坡性能也不十分如意,而且在行使中经常出故障。但是,因为这种车能自己行走,所以人们用希腊语中Auto(自己)和拉丁语中的Mobile(会动的)构成复合词来解释这种类型的车,这就是Automobile一词的由来。因为本茨发名的这辆三轮汽车是世界上最早的汽车雏形,所以这辆汽车被收藏在德国的本茨汽车博物馆内。

后来,在1886年1月29日,卡尔·本茨向德国专利局申请汽车发明的专利,并在同年11月2日专利局正式批准发布。于是,1886年1月29日也被公认为是世界汽车诞生日。

另一位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的人物就是戈特利布·戴姆勒了,他也是德国工程师和发明家。1883年,他与好友、著名的发明家威尔赫姆·迈巴赫合作,成功研制出使用汽油的发动机,并于1885年将此发动机安装于木制双轮车上,从而发明了摩托车。1886年。在他的妻子43岁生日时,戴姆勒将一辆马车进行了改装。他拆下车轴,装上链条和自己设计的立式单缸汽油发动机,并装上了转向装置。于是,世界上第一辆四轮汽车诞生了。

在相距100km的曼海姆,本茨发明了三轮汽车。因为本茨和戴姆勒是人们公认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他们的发明创造,成为汽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他们两人因此被世人尊称为“汽车之父”。

作为汽车工业发展比较早的法国,第一辆汽油汽车是在1890年,是由阿尔芒标致创立的标致公司生产的。而1915年创办的雪铁龙汽车公司发展更快,在二十年代初年产量就突破10万辆,1928年汽车产量就占全法汽车产量三分之一。

直到1893年,美国的福特Duryea兄弟制造了全美第一辆汽油发动机汽车,它用了一个单缸水冷式引擎,功率约为3.5马力,最高时速为7.5英里/小时,并创立了一家历史比著名福特汽车公司还早的公司——马萨诸塞州图利亚汽车与弹簧公司,从此开创了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历史。

日本的造车历史相比以上国家,就要晚一些了。1904年吉田真太郎成立日本第一家汽车厂东京汽车制造厂,也就是现在的五十铃汽车公司,3?年后制造出第一台日本国产汽油轿车“太古里1?号”。随后日本国内出现了众多汽车制造厂。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介绍一下通用北极星发动机的历史

北极星引擎(Northstar)是通用旗下除了LS引擎系列外最顶级的发动机产品了,比起6.0升LS2引擎和7.0升LS7引擎,北极星也同样用V型8缸布局,不过排量没那么高,分别是4.6L和4.8L。

当我们说北极星时,往往说“北极星V8引擎”,理由就在这里。 该引擎最早亮相于1993年的凯迪拉克Allante、Eldorado和Seville STS三款车上,正因为它是V8引擎,通用家族除了凯迪拉克这个豪华品牌外,其他的车型都比较少能享用这款引擎,于是凯迪拉克和北极星引擎无形中就挂上号了,说到凯迪拉克,人们往往就联想到北极星引擎。

当时这款北极星V8的代号为L37,排量为4.6升。 通用例来并不是生产高素质引擎的好手,而而北极星的诞生,却对通用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要以为这么说是在夸大一款引擎的作用,事实上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汽车产品并不像今天这样——同级车技术基本没有太大差异,拼的都是品牌文化和车型配置而已——当时一款车称之为好与坏的标准,往往就是由引擎、底盘和变速器等核心技术决定。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国人买车看的不是这个了。

因此当第一款北极星以295匹马力出现时,它是美国首款顶置凸轮轴的V8铝合金引擎,征服了不少美国人,,还获得了美国Ward's Auto World评出的“美国10大引擎”的美誉。事实上能登上Ward引擎排行榜10大的货色,都是行内一等一的,这个相信大家也知道。

比如说日产的VQ系列就曾10年都获得Ward的10大引擎称号,强吧,呵呵。 当时的北极星凭借自己出色的升功率、优异的油耗表现和可靠的性能在美国市场上令奔驰和宝马的同排量引擎都相形见拙,大大长了美国人的威风。

正因为此,从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北极星和美国的野马、考维特等跑车一样,都成为了一种美国汽车工业的旗帜性产品,不过它的历史还并不是很长。 通用自然不会让这款引擎昙花一现,于是北极星V8踏上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道路。

1994年,第一款L37北极星V8引擎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版本,LD8。LD8的凸轮形状经过重新打造,将马力降低了一点,只有270匹,不过却提升了低转速的扭矩,引擎对于油门的反应明显加强了,带来更理想的加速感受。

同年,一款体形更小一点、动力更弱一点的北极星出现在奥兹莫比尔Aurora身上,这台名为L47的北极星4.0升V8引擎和之前的4.6升V8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主要就是通用改变了它的缸径和行程(87mm*93mm),所以排量小了,最大马力只有250匹。 1995年,第一代L37北极星4.6升V8发动机被调整到新的高度,300匹。

而LD8版的北极星也水涨船高,升到了275匹,虽然多了仅仅是可怜的5匹。也就是到95年,4.6升排量的北极星引擎分别有两个马力版本,分别是275匹和300匹。

值得一提,这两款L37和LD8的北极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寿命不可谓不长,通用也并没有用新产品来取代这两个型号的北极星。目前凯迪拉克DTS就是使用L37的V8,别克Lucerne使用着LD8的V8。

通用也推出过北极星XV12概念引擎,体积大小和目前的V8基本一致,但是马力却达到惊人的750匹,一台绝对烧油的玩家级心脏。通用用了“气缸激活技术”来保证该引擎的油耗不会过高,但是一直都没有看到该引擎量产的苗头,看来概念引擎果然是用来玩“概念”的,不是量产的,你流的口水可以收回了!(没流口水?那最好最好!) 2004年的凯迪拉克XLR和SRX上,出现了代号为LH2的北极星引擎,2005年的凯迪拉克STS 也用上LH2。

LH2是目前北极星家族用VVT可变气门正时的引擎,它还带来了全新的ETC电控油门技术,使其他的北极星引擎也得到受益,逐渐可以装备ETC,另外还有新的引擎控制单元E67,在北极星从在前驱车上的运用,到目前逐渐使用于后驱车和四驱车,它的摆放方式也从横置变成纵置。除了LH2外,北极星还多了一个L37代号的V8,L37和LD8基本一样,衍生版本而已。

整个北极星家族目前共有4款引擎,分别是4.4L V-8 SC (LC3) 、4.6L V-8 (L37)、4.6L V-8 (LD8)和 4.6L V-8 VVT (LH2)。 引擎总体特性 北极星V8引擎的气缸套是铝合金压铸而成,2000年后,通用为了降低铝合金在成形过程出现气孔,用了一种新的高压铸造工艺,因此降低了引擎内铝合金部件的气孔,改善了性能。

在2000年以前,压缩比为10.3:1,到了2000年后,调为10:1。每缸双凸轮轴和四个气门的设计符合目前大排量发动机的潮流,没有特别可说的。

凸轮轴取链条传动,比起皮带传动的会更耐用。北极星V8有个坏毛病,就是如果一旦链条出现问题,气缸就出现很大问题,而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么一款昂贵的引擎发生这种毛病。

进气歧管是热塑尼龙66制成,它能够在冷却进气的同时却不会收到发动机传过来的热量的影响,从而保持良好的工作状况。北极星用通用的I(sequential fuel injection)燃油顺序式喷射方式进入气缸,进排气凸轮的位置由感应器进行控制,以便精确地配合气缸气体的进进出出。

点火系统有两种控制模式,一种是“点火控制模式”,完全由电脑根据气缸内外的感应器得到的数据来计算提前点火的时间和角度;当电脑或者感应器出现问题时,则引擎由“预定模块模式。

2.介绍一下通用北极星发动机的历史

任何一个品牌都有区别于其他品牌的特点,想把这个特点长久,唯一地保持住,最好的做法就是依靠领先的技术。

就像大众 拥有最好的FSI和TDI技术,丰田有演绎得出神入化VVT-I技术一样,通用也有着享誉世界最好的发动机总成——北极星系列发动机。 1996 North star 32valve v8 发动机 北极星发动机最早亮相于1993年的凯迪拉克Allante、Eldorado和Seville STS这三款车上,代号为L37。

当初正是因为其具有的V8大排量特点,所以几乎都被配置在了凯迪拉克这个豪华品牌上。1994年, L37北极星V8引擎通过改进迎来了更新的版本LD8。

LD8最大的变化是重新设计了凸轮的曲线,降低了一部分发动机功率,但却提升了低转速时发动机的扭矩,因此LD8更加适合SRX这样体重较大的SUV使用。 1995年,两代北极星发动机L37和LD8都分别经过 *** 把输出马力调整到了300匹和275匹。

自此,这两款北极星发动机就一直没有改变过,一直沿用到现在。 2004年Cadillac XLR配置的Northstar-V8发动机 在2004年,在凯迪拉克的超级跑车XLR和豪华SUV—SRX上出现了代号为LH2的北极星发动机,2005年的凯迪拉克STS上也出现了这款LH2北极星发动机。

这款新LH2用了在美国发动机历史上第一次应用的VVT可变气门正时技术。该技术允许进气门和出气门各自独立控制开闭时间,通过从低速到高速运转之间的调节,保证了气门在最恰当的时机开合、配合对燃油喷射的精确控制,更加高效地提高气缸内汽油的燃烧效率,使提高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发动机废气的清洁度。

此外,LH2还带来了全新的ETC(电控油门技术)系统,此系统取代了油门踏板和油门之间的机械传动。通过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发动机控制传感器、自动巡航命令、防侧滑控制记录以及发动机控制模块发出的变挡能量指令,发送到发动机的油门控制单元,从而改变油门大小。

该系统有助于最大限度降低油耗,同时保证动力强劲、反应直接,并且利于排放清洁。在LH2之后,L37和LD8也陆续装备了ETC控制单元。

LC3 发动机 LC3发动机配置的机械增压及冷却系统 除了LH2,当年凯迪拉克又专门为其V系列运动轿车开发了全新的4.4L排量,代号为LC3的北极星V8机械增压发动机,该发动机提供了媲美赛车的动力性能,装载于STS-V和XLR-V上。至此,整个北极星家族目前共有4款引擎,分别是4.6L V8(L37)、4.6L V8(LD8)、4.6L V8VVT (LH2)和4.4L V8(LC3)。

北极星发动机的总体特点: 北极星V8发动机全部由铝合金制成,掀起的发动机缸体制造工艺用压铸技术,到2000年后,通用集团为了解决铝合金在冷却成形过程出现的气孔,用了一种新的高压铸造工艺,降低了发动机内铝合金部件的气孔,提高了发动机性能。另外,在2000年以前,北极星发动机压缩比为10.3:1,到了2000年后改成了10:1,以适应每缸双凸轮轴、四气门、链条带动凸轮轴的设计。

最后,北极星引擎的进气歧管是用热塑尼龙66制成,该材料制成的进气歧管能够在冷却进气的同时却不会受到发动机传导过来热量的影响,从而保持良好的发动机进气环境。 除了以上所述,北极星发动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所有冷却液都失效时引擎还可以继续运行,这被称作“Limp home”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当电脑探测到引擎处于过热状况时,它会暂时停止一半的气缸运行,这样就能降低整个引擎的温度,以便可以让车辆能继续行驶,但是通用集团加了个备注:此情况下车辆最多只能行驶50英里。 北极星家族中的第五成员: 目前,北极星发动机家族里面最新的一位成员是伴随概念车CIEN一同推出的North star XV12 概念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是一款用了60度气缸夹角,全铝质双顶置凸轮轴(DOHC),单缸四气门设计的V12发动机,排量为7.5升。能够输出750马力的功率和450磅/英尺的扭矩,但其体积却紧凑到与V8发动机相同。

设计该款发动机的通用汽车公司动力总成部副总裁Thomas Stephens说:“尽管通用汽车公司的动力总成产品非常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开发过V12发动机,而这正是我们的North star XV12发动机正在探索的一个领域。我们的汽车同高级汽车市场上的其他产品相区别的重要之处就是动力总成,而用诸多先进技术的XV12发动机可以满足大多数V8发动机的外形要求和燃油经济性标 准,这使通用汽车公司理所当然地在这一领域中处于领导地位。

同时,这一发动机还继承了我们的一些设计传统。” 通用汽车北极星North star XV12发动机的项目经理、工程师Steve Kowalk说:“外形可能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一开始就希望使V12发动机与V8发动机的外形大小相同。

我们尽量缩减发动机的体积,以使其能够应用于尽量多类型的汽车之中。同时,我们还要使发动机排量最大化,并要运用‘可变排量’技术,使之能够随时提供所需的动力。

我们将汽缸壁的厚度缩减至7毫米,并用后部凸轮轴驱动方式,以使体积更加紧凑、发动机罩更低。” XV12 发动机 North star XV12发动机相对于其他北极星发动机用的先进技术包括: l .“可变排量”技术 这款发动机可以通。

3.F

洛克达因最初设计F-1只是出于美国空军在1955年提出的制造超大型火箭发动机的要求。公司最后设计出两个版本,一个E-1,一个更大的F-1。E-1虽然在静态点火试验中取得成功,但很快这款发动机被视为没有前途,而且有更强大的F-1存在,E-1被搁浅了。然而美国空军发现没有使用如此强大的发动机的必要,F-1的研究也随之中止。刚刚成立的NASA看中了这款发动机,并与洛克达因签约,要求尽快完成研发。1957年,发动机进行了局部试验,而整机的静态点火试验也在1959年3月取得成功。

F-1在随后七年的测试中,其燃烧不稳定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可能导致灾难故。[1]攻克这个技术难题的工作最初进展十分缓慢,因为这种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预知的。最终,工程师们想出了解决办法,他们将少量的爆轰放在燃烧室中,并在发动机运转时引爆,以此测试燃烧室在压力变化时将作何反应。设计师随后测试了几种不同的燃料喷射器,并得到了最佳匹配方案。这个问题从1959年一直拖到1961年才算告一段落。

4.发动机15e4e发动机是哪个国家的

发动机是属于中国上汽集团的。

一、上汽集团的这款1.5T 15E4E发动机与上汽通用别克和雪佛兰旗下车型搭载1.5T LFV发动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汽集团和通用集团共同开发了两个系列的发动机,分别是SGE(Small Gasoline Engine)系列和MGE(Medium Gasoline Engine)系列。

二、荣威RX5上搭载的1.5T和2.0T发动机和更早上市的MG锐腾上搭载的相同,且均在上汽临港工厂生产。与1.5T发动机相匹配的是6速手动变速箱以及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与2.0T发动机相匹配的是6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在燃烧室顶部、四个气门中央同时布置火花塞和燃油喷嘴对于气缸盖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制造难度也比侧置喷嘴更高。

随着直喷技术的升级,业内发动机产品的燃油喷射压力在2020年之前将有望提升至400bar左右,以提升燃油雾化效率,进一步限制发动机的颗粒物排放。

1.5T 15E4E发动机涡轮增压系统的进气泄压阀集成在涡轮压气机之上,用了电控形式,当驾驶员突然收油时,该阀门会开启。

连通涡轮增压器压气机增压侧和非增压侧,减小了高压进气气流对开度突然缩小的节气门造成冲击,同时也避免了涡轮转速大幅下降而影响发动机再次提速的性能。

此外,1.5T 15E4E发动机用了变排量油泵,能够根据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来控制机油泵送量,避免过度泵送造成能量浪费,有利于降低油耗。

扩展资料:

汽车发动机型号的组成

1.首部:包括产品系列代号、换代符号和地方、企业代号,有制造厂根据需要自选相应的字母表示,但须经行业标准标准化归口单位核准、备案。

2.中部:由缸数符号、气缸布置形式符号、冲程符号和缸径符号组成。

3.后部:由结构特征符号和用途特征符号组成。

4.尾部:区分符号。同一系列产品因改进等原因需要区分时,由制造厂选择适当的符号表示,后部与尾部可用“-”

参考资料:

荣威-荣威RX5

5.汽油发动机的历史

汽车发动机历史发展回顾 汽车整体技术日新月异,而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显得更受关注。如今介绍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双顶置凸轮轴技术,缸内直喷技术,VCM汽缸管理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等都已经运用的相当广泛;在用料上也是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全铝发动机目前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汽车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于是新能源技术,包括柴油机的高压共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燃料技术也已经有普及的趋向,但回顾一下发动机的历史或许更能理解这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

十佳发动机VQ35

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我国的汽车教材也能看出端倪: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汽车教材难以跟上步伐!如今大部分汽车教材还是以东风汽车的发动机来作为范例,而东风发动机还是带化油器的老式发动机,与如今全电子化的发动机简直就隔了几个世纪。

汽油机之前的摸索阶段

回到汽车的起步阶段,那时的汽车被马车嘲笑,污染严重,但起步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此后人们开始设想把蒸汽机装到车子上载人。法国的居纽(N.J.Cugnot)是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车子上的人。1770年,居纽制作了一辆三轮蒸汽机车。这辆车全长7.23米,时速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1771年古诺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千米,牵引4-5吨的货物。

?

蒸汽机汽车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

?

N.J.Cugnot

1867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ugust Otto)受里诺研制煤气发动机的启发,对煤气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作了一台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后经过改进,于1878年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制作的样品。由于该发动机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奥托提出了内燃机的四冲程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人奥姆勒和卡尔·本茨根据奥托发动机的原理,各自研制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汽油发动机,为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

奔驰1号配的是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

1886年被视为汽车的诞生日,那辆奔驰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但是其动力单元却实在“寒酸”:第一辆“三轮奔驰”搭载的卧式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16KM每小时。这就是第一辆汽车的发动机,那时勇敢卡尔奔驰的夫人驾驶这辆奔驰1号上坡还需要儿子推车,当然沿途不停的熄火,转向也不灵,回娘家100公里的路程硬是走了一整天。

?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图

四冲程发动机其实早就由德国人奥托研制出来了。但应用的汽车上不得不提戴姆勒,他由于协助奥托研制四冲程发动机的原因而成为了第一个将四冲程发动机装上汽车的人。显然,从四冲程到二冲程是个巨大的进步。四冲程发动机的平衡性与燃烧效率都更加好。如今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已经基本全部用的是四冲程技术。而在发动机的基本运行方式确定后,却有人又向传统发出了挑战。

?

马自达专用的转子发动机 1957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活塞发动机,这是汽油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转子发动机的特点是利用内转子圆外旋轮线和外转子圆内旋轮线相结合的机构,无曲轴连杆和配气机构,可将三角活塞运动直接转换为旋转运动。它的零件数比往复活塞式汽油少40%,质量轻、体积小、转速高、功率大。1958年汪克尔将外转子改为固定转子为行星运动,制成功率为22.79千瓦、转速为5500转/分的新型旋转活塞发动机。该机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因而引起各国的重视。日本东洋公司(马自达公司)买下了转子发动机的样机,并把转子发动机装在汽车上,可以说,转子发动机生在德国长在日本。如今转子发动机依然只是马自达一家公司在用,不知道马自达这门独门技术何时能全面开花。

发动机的工作形式确定后,就是发动机技术的完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发动机的经典设计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

6.VQ系列发动机的发展历史

VQ系列发动机的共同特点是用V型6缸形式,全铝缸体的材质,DOHC顶置双凸轮轴,24气门结构和EGI顺序多点电喷系统,后期版本配备了NICS可变进气控制系统,CVTC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和VVEL可变气门升程系统。

期间还推出过用NEO-Di缸内直喷技术的VQ25DD/VQ30DD发动机,以及一系列涡轮增压的高性能版本。VQ系列发动机从一推出便被广泛用于日产中高级轿车,跑车系列和英菲尼迪车型上。

自1995年起,美国权威汽车杂志《Ward's Auto World》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的十佳发动机,评选的标准主要是对所选引擎进行综合性能、动力输出性能、扭矩、通用性、经济性、环保要求、是否具有前瞻性等多项目的纵向、横向对比。VQ系列发动机从1995-2008年之间曾连续14次入选。

7.名爵6 1.5T的发动机怎么样

名爵6 1.5T在上汽集团中的地位 名爵6上搭载的1.5T发动机型号为15E4E,这款发动机与上汽通用旗下的别克和雪佛兰的1.5T LFV发动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共同开发了两个系列的缸内直喷发动机,分别是SGE(Small Gasoline Engine)系列和MGE(Medium Gasoline Engine)系列。上汽NetBlue蓝芯系列发动机 SGE MGE NSE 1.0T 2.0L 1.3L 1.4T 1.8T 1.5L 1.5T 2.0T 1.5T 制表:太平洋汽车网 上汽集团在2015年公布了自己的的动力总成战略,其中NetBlue蓝芯就是代表传统燃油机系列。

在NetBlue蓝芯系列下,目前拥有SGE、MGE、NSE(New Small Engine)三个子发动机系列。SGE和MGE系列分别对应小排量以及中排量发动机,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SGE系列和NSE系列下均有一款1.5T发动机。

这两款发动机并不相同,SGE系列的1.5T 15E4E发动机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名爵6上的1.5T发动机,NSE系列的1.5T 15S4G发动机则是搭载在名爵GT上。后期推出的SGE 1.5T发动机各项性能指标都要优于早期的NSE 1.5T发动机。

而本文的1.5T 15E4E发动机,目前在名爵品牌上使用的车型有名爵6、名爵GS。另外这款发动机在出现在荣威i6和RX5上,但 *** 各有不同。

名爵6 1.5T与昂科威1.5T发动机动力对比 名爵6 1.5T 昂科威1.5T 型号 15E4E LFV 缸数 4 4 喷油方式 缸内直喷 缸内直喷 最大功率(kW/rpm) 124/5500 124/5600 最大扭矩(N·m/rpm) 250/1700-4300 250/1700-4400 制表:太平洋汽车网 因为这款1.5T 15E4E发动机是上汽集团和通用共同开发,所以与别克/雪佛兰的1.5T LEV发动机的硬件是一致的,但是发动机针对车型的 *** 以及耐久性测试都是由上汽集团独立完成。从参数上来看,名爵6的1.5T发动机与昂科威上的1.5T账面数据比较相近。

名爵6 这具1.5T 15E4E发动机目前在上汽临港工厂生产,与1.5T发动机相匹配的是6速手动变速箱以及7速DCT变速箱。名爵6 1.5T动力如何?4款1.5T发动机动力对比 厂商 上汽集团 本田 福特 宝马 型号 15E4E L15B8 ECOBOOST B38A15C 缸数 4 4 4 3 发动机排量(ml) 1490 1498 1499 1499 喷油方式 缸内直喷 缸内直喷 缸内直喷 缸内直喷 最大功率(kW) 124 130 133 100 最大功率转速(rpm) 5500 6000 6000 4400 最大扭矩(N·m) 250 220 240 220 最大扭矩转速(rpm) 1700-4300 1700-5500 150-4500 1250-4300 制表:太平洋汽车网 对比合资厂商的1.5T发动机,账目数据上名爵6的1.5T在最大功率上稍弱于福特和本田的1.5T,但峰值扭矩优于其他三家。

当然,还是那句话,账目上的数据只是评判好与坏的一部分,还要考虑整体驾驶感以及性能油耗表现。4款1.5T发动机动力对比 厂商 上汽集团 江淮 长安 长城哈弗 型号 15E4E HFC4GC1.6D JL476ZQCA GW4B15 缸数 4 4 4 4 发动机排量(ml) 1490 1499 1499 - 喷油方式 缸内直喷 缸内直喷 缸内直喷 缸内直喷 最大功率(kW) 124 128 125 124 最大功率转速(rpm) 5500 4850-5500 5500 5000-5600 最大扭矩(N·m) 250 251 230 285 最大扭矩转速(rpm) 1700-4300 1500-4500 1950-4500 1400-3000 制表:太平洋汽车网 对比国内的几款1.5T发动机,名爵6上的这款1.5T数据上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最大功率不及江淮,最大扭矩不及长城哈弗,但是其整体性能 *** 在实车上表现较好,性能以及油耗表现比较均衡。

名爵6 1.5T发动机动力对比 1.5T普通版 1.5T高性能版 缸数 4 4 喷油方式 缸内直喷 缸内直喷 最大功率(kW) 124 140 最大扭矩(N·m) 250 300 制表:太平洋汽车网 而名爵6还有一个高性能版本,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6.6秒(普通版7.1秒)。这个版本的发动机属于高性能版本,最大功率以及最大扭矩都比普通版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