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吉利出新车那么快?吉利车可以买吗?

2.上汽/吉利/广汽利润均暴跌,比亚迪却逆势大涨

3.吉利2022年财报:单车毛利增至1.75万,不打价格战

4.营收利润双降,新能源赛道掉队,吉利最困难的一年过去了吗?

5.吉利新能源知耻而后勇 财报立范今年要卖66万辆|汽势原创

6.吉利的现在,写在大众汽车的过去里?

7.吉利/长城/北汽净利下滑,江铃/比亚迪却大涨,为啥?

吉利汽车利润_吉利汽车利润怎么这么高

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你都有各自的客户群体。而且他们的销量也都还不错。那么非要比谁弱谁强更有实力,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吧。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吉利汽车。从销量和营收来看,2019年吉利汽车全年累计总销售量136.2万辆。他的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了6.5%。而且全年总收益达到4亿人民币。净利润达到了82.6亿人民币。听着是不是很夸张?没错,这就是吉利汽车的实力。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奇瑞的汽车是一个什么实力,从2019年全年累计销售量74.5万辆,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比吉利汽车少了几乎一半的销量,营收方面奇瑞也没有给出数据,但是2019年上半年其日瑞汽车亏损了13.74亿元。因此他在2019年的净利润应该是为亏损状态。这就是一个销量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吉利汽车远比奇瑞汽车要强大很多。

总的来说,吉利汽车和奇瑞比起来,还是吉利汽车更有实力,这一点大家也可以通过各方面进行对比。无论是从销量,营收,产品布局,高端化探索,技术储备等等方面都处于比奇瑞遥遥领先的状态。大家又买车的话,可以多往吉利汽车这方面去了解。

首先,吉利汽车在近两年发展的更加的优秀,他的车型也有很多,比较好看的。在动力上也是比较先进的,发动机用的也是比较好,反正如果我个人要买车的话,在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之间挑选,那么我也一定会选择吉利汽车。其次,吉利汽车在价格方面也是相当的可人,在10万到15万之间都有很多的车型进行挑选,而且款式都很不错,值得新手买家入手。

为什么吉利出新车那么快?吉利车可以买吗?

看得见的增长,当然值得高兴!可是······

3月21日,吉利汽车正式发布了2022年财报。我们也可以看做是班级里的优等生发布了年度终极考试的成绩单。

从“成绩单”上看,吉利2022年还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不少原来的“拉分科目”,都做到了补强。

吉利2022年全年销量143.3万辆,同比增长8%。虽然没达到预订的153万辆的目标,但在复杂的车市环境下,依旧算得上丰收的一年。

全年营收148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5.6%,并创下历史新高。这部分怎么理解呢?

全年营收增长,而且是大幅增长,肯定是车卖得越来越多了!但这并不能证明吉利的盈利能力变得更强。不过,这依旧是值得肯定的数据之一。

实际上,2022年吉利汽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仅8.5%,至人民币52.6亿元。也就是说,营收增长45.6%,利润增长8.5%。营收多了,投入也高了,但利润增长依旧能证明吉利的实力。

总现金水平上升20.4%,至33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个数据就证明了,树大根深的吉利现金流很充沛,而且越来越充沛。这也是体现一家制造业公司的实力的参考指标之一。

另外,吉利汽车还有技术授权收入,16.6亿元。虽然占比总营收很少,但是!它的出现意味着吉利的技术并不弱!而且还有其他车企需要这样的技术!所以才会花钱买!而所谓的“其他车企”,正是韩国雷诺汽车。此前,吉利曾出资收购韩国雷诺。两者将于2024年推出首款合作车,而技术授权收入正是来自于韩国雷诺向吉利支付的费用。

钱算完了,接下来我们算销量和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数据。

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00%,占比总销量达22.9%。这两个分开看,再合起来看。怎么理解呢?

还是先看新能源车销量,销量同比增长300%,乍一看很猛啊,但细想之下你就发现,其实不然。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发展,该有规模的其实早就有规模了,要论最有规模的,建议去隔壁看看比亚迪,或者特斯拉。总量超级高,同比增长可远没有吉利这么吓人。

回到吉利,销量同比增长300%之后,2022年新能源车全年销量328727辆。虽然体量还可以,但其实与头部车企一比,就显得弱了不少。不过,新能源车销量大涨对吉利日后的发展,绝对算得上是好事情。实际上,2022年的新能源车销量中包括吉利、几何、领克、极氪和睿蓝共5个品牌。

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总销量达到22.9%,这个数据也是挺不容易的。在燃油车时代,吉利能够玩得风风火火,但新能源汽车时代,吉利还颇有点水土不服的。所以,前几年虽然一直加码新能源车市场,但一直没有激起太大水花。

几何独立之后推出的产品销量并不好,吉利新能源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领克的插混更是卖得很惨。也就是极氪001开始交付后,吉利的新能源销量的数据开始好看起来了。

再和起来看。吉利自己算了,他们是2022年国内新能源增速最快的车企。这就能看出来,吉利是真要新能源了。所以,进入2023年后,吉利动作更大了,不仅极氪要上线,领克也要进一步推出插混车,吉利更是搞出了中高端序列。

虽然在我看来,的定位有点高,不一定能换到好销量,但事在人为,如果价格合理合适,很有可能还能进一步提高吉利新能源车销量。另一面,几何的存在感就更低了,没准后期会回归吉利也未可知。

新能源车是吉利2022年的亮点,但不是唯一。更多的我认为还是在燃油车领域。

2021、2022两年,吉利开始比较大范围的调整产品结构,淘汰了远景系列所有车型,并且把“博”字辈车型和“帝豪”系列车型定位为品牌入门产品。

图为远景X6 PRO

这就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变化。要知道,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接受程度远没有合资品牌、豪华品牌高。那我们就再看一些数据。

2022年,吉利汽车单车销售收入10.3万元,同比增长29.6%,平均单车毛利1.75万,同比增长11.1%。尽管单车毛利仅为1.75万,但单车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0万元大关。

2022年,“中国星”高端系列总销量达到25.3万辆,占吉利品牌比重近23%,单车平均售价超15万元。毫无疑问,“中国星”系列产品,大幅拔高了吉利汽车的单车销售收入。这意味着吉利开始注重高价值产品,继续带动吉利实现品牌升级,价值升级。

除此之外,极氪、领克品牌对集团的贡献也愈发明显,其中极氪2022年交付71941辆,完成了全年7万台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极氪的平均订单金额超过了33万元。而极氪第二款车,豪华MPV极氪009也于2023年1月开启交付,平均订单金额更是高达52.7万元。极氪为吉利汽车整体向上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对于吉利汽车来说,海外出口的增长也值得肯定。2022年全年出口量19.8万辆,同比增长72.4%。其中,Coolray(缤越)、Azkarra(博越PRO)、Tugella(星越)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相当强劲。

另外,领克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颇为抢眼。2022年,领克继续推进其欧洲、亚太战略,全年出运整车35588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到%。

编辑点评:

2022年,吉利的成绩其实并不算太过耀眼,因为光芒都被比亚迪抢走了。不过,吉利的表现依旧值得肯定,销量依旧增长,新能源车销量大幅增加,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谁也不能视而不见。相比较比亚迪全面新能源车,吉利依旧坚持、肯定燃油车对集团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且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两方面彼此呼应,这样可以让集团的转型更稳。毕竟,行稳方能致远。只是,对于吉利汽车而言,技术研发、智能座舱的调校以及产品体验方面,或许还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在智能汽车时代,产品体验好坏正越来越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此前,极氪曾多次出现产品问题,也一直在给吉利汽车以启示。2023年,吉利汽车集团的年销量目标定为165万辆,相比2022年要多卖20余万辆。根据吉利的规划,这部分增长主要靠新能源汽车来填充。解决问题得秘方,我认为一个是年初宣布推出的熊猫mini,另一个就在新推出的吉利身上。这两个板块能不能大卖,直接决定吉利能否完成165万辆的销量目标。(文 车视界科技 李亮)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视界科技,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上汽/吉利/广汽利润均暴跌,比亚迪却逆势大涨

为什么吉利出新车出得那么快,有哪方面的原因呢?我个人总结有以下四大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吉利目前来说是国产品牌里面销量最好的车企,从销量上和它的单车利润,还有整个企业利润上来说,在国产品牌汽车里面,吉利汽车的利润都是在前列的。对于在资金上来说,显然对吉利汽车来说并不是问题;至少我们从吉利汽车的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市场销量,单车利润等方面来说,吉利汽车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在国产品牌汽车里面还是处于前列水平的。对于资金上来说,吉利完全不是问题,通俗点说就是吉利不差钱。对于不差钱的车企,无论是它的车型的研发、生产,还有市场推广等方面来说,都完全不是问题了;以至它推出新车的频率会更快,效率会更高,这是第一方面,资金充足。

?第二方面,就是企业的性质。吉利汽车属于是民营企业,作为民营企业来说,相比一些国有性质的车企,吉利汽车更加灵活,高效;并且有更大的决策自主权。一旦确认了某一款新车准备要上市,那么它前期和后期所有的规划都会按时按量的一个完成。作为民营企业,它的工作效率会更高,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随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推出适合市场的车型出来,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市场推广运作。我们从企业性质上来说,显然像吉利汽车、比亚迪等等这些民营企业,它们在市场的灵活度更大,自主权更宽;那么它的市场决策能力就更强;这对于车企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以上我们说了吉利汽车除了不差钱,还有本身的底子也好之外,那么还差什么呢?就差技术了。而在技术上,吉利汽车通过不断的收购吞并一些车企的行为,比如说收购沃尔沃,还有跟奔驰合作等一系列的市场行为。从整体的技术研发和造车经验等方面来说,完全做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收购沃尔沃汽车,通过共享沃尔沃的一些车辆平台技术,还有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方面的技术;可以说吉利汽车得到了全面性的质的提高,这对于一个车企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吉利汽车旗下目前的一些新的车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沃尔沃的影子,无论是外观、内饰的设计,还是核心技术方面,都脱离不开沃尔沃技术的共享。可以说,收购沃尔沃之后,使得吉利有了更好的造车技术平台,还有就是核心技术方面,比如说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所以说,从车型平台技术,还有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等方面来说,对吉利汽车的帮助就是,推出新车型有如下饺子一般的快了,毕竟有了车辆平台技术之后,可以取套娃的套路,也就是同一个车辆平台,可以衍生出不同的车型出来。那么推出新车型肯定是非常快的了,这就大大的缩短了汽车研发周期,推出新车的时间就会更快了。

最后一方面,就是吉利汽车在车型战略规划方面的能力非常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一下,目前的吉利汽车旗下,无论是低端,中端、高端等品牌车型,都会有不同车型。无论是吉利汽车,吉利领克,还有新能源汽车,可以说目前吉利汽车在轿车,越野车,还有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来说,都做到了全面发展。并且,各个领域发展得非常均衡,旗下的产品也都很有竞争力;这样不同的品牌车型,就可以推出不同的车型出来,所以,你会发现吉利汽车推出新车的频率会非常快。

以上四大方面,是我个人认为吉利出新车出得那么快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以上的四大方面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说你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评论,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谢谢。

吉利2022年财报:单车毛利增至1.75万,不打价格战

之前跨国车企公布的半年财报显示,包括大众、戴姆勒在内的许多跨国车企上半年都出现了巨额亏损,对比来看,中国车企的表现要好得多。

已经公布半年财报的7家自主上市车企都没有出现亏损,上半年都保持了盈利的状态,只不过上汽为首的五家汽车集团利润同比出现了两位数的下跌,而江铃和比亚迪却在疫情打击下反而出现了利润增长。

上汽集团上半年表现并不好,虽然依然是国内最赚钱的自主车企,可是相比往日日赚过亿的辉煌已经颓废了不少。主要是因为自主业务尚不足以撑起大旗,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的表现也不如其他合资车企,所以拖累了整体业绩。

东风汽车是上半年净利润跌幅最大的车企,只有依靠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两个日系合资公司支撑业绩,自主板块以及法系业务神龙汽车的表现都不好,反而是商用车业务表现优于整个行业。

广汽上半年净利润跌幅很大,主要是自主板块广汽传祺表现不佳,亏损在10亿元以上,广汽还能保持盈利主要是依靠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的利润贡献。

吉利汽车上半年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除了疫情导致的销量下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刺激销量加大了终端折扣力度,以及在投资厂房导致的成本增加。

长城汽车是五家车企中利润跌幅最小的,主要是因为在一季度利润暴跌184%之后,二季度长城汽车状态回升明显,净利润激增137%,所以整个上半年的净利润整体跌幅并不大。

江铃汽车可谓一匹黑马,竟然在疫情冲击下实现了扭亏为盈,虽然半年利润只有2亿多,和其他车企相比非常少,但是能够停止亏损实属不易,主要是旗下SUV和皮卡销量增长明显。

比亚迪的表现可谓亮眼,在众多自主大哥利润暴跌的时候它依然保持了增长,看来新能源业务很给力。虽然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也出现了下跌,不过上半年依然位列全球销量榜的前列。随着刀片电池和汉EV的推出,比亚迪在新能源业务上的领先优势还在扩大。

本文为车林外传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营收利润双降,新能源赛道掉队,吉利最困难的一年过去了吗?

3月21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吉利汽车)对外发布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吉利汽车2022年实现营收1479.65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为52.6亿元,同比增长8.5%。总现金水平上升20.4%至337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3月21日收盘,吉利汽车股价收涨3.83%至9.5港元/股,目前来看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价位。

在销量上,吉利汽车总销量143.3万辆,同比上涨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300%至32.87万辆,销量占比由上年同期的6.2%进一步提升至22.9%。受原材料涨价、新能源产品占比提升且毛利率水平不及燃油车等因素影响,吉利汽车整体毛利率下滑3个百分点至14.1%。

而对于2023年,吉利汽车再次挑战165万辆的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翻番,即65万辆,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此外,在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还透露今年将陆续推出10款新车型。同时,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极氪品牌将择机进行公开递交并努力完成IPO上市。

单车毛利增至1.75万元

据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吉利汽车单车销售收入10.3万元,同比增长29.6%,平均单车毛利1.75万元,同比增长11.1%。而这得益于高端品牌的销量提升,带来单车毛利提升。2022年,“中国星”系列实现总体销量252,787辆,占吉利(含几何)品牌比重近23%,最高月销量达到3万辆,单车平均售价达15万元。

2022年销量达180,127辆,截至2023年2月累计总销量已超85万辆,成为最快突破80万辆的中国高端汽车品牌。值得一提的极氪,2022年交付71,941台,完成全年7万台交付目标,成为新能源品牌中为数不多完成交付目标的品牌。

而在最近两年,吉利汽车在新能源市场大幅加码,包括推出雷神混动技术,由此也推动了新能源车型销量提升。2022全年,吉利汽车新能源产品(含吉利、几何、领克、极氪、睿蓝)销量328,727辆,同比增长超300%,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

此外,手握众多核心技术的吉利也开始进行技术输出,并带来相关的收入。2022年共实现16.6亿收入,同比增长29.9%,进一步支撑未来盈利。2022年11月,吉利汽车完成入股雷诺韩国汽车,将向韩国市场推出全新混动技术及车型。

吉利汽车明确不打价格战

今年3月初,武汉与东风集团旗下品牌宣布开展“让利促销活动”,最高补贴9万元,一时间“去武汉抢购雪铁龙C6”热度蹿升。而这股“降价之风”从湖北刮起,已然迅速蔓延至全国。3月16日,上汽大众加入“价格战”,“37亿元全系限时现金优惠,单车限时优惠至高5万元”,为连日来愈演愈烈的车市降价又添了“一把火”。

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吉利汽车多位高管在业绩会上明确表示“不靠价格战赢得竞争”。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车企为了生存而进行巨幅降价,但价格降得越多,研发投入就越少,给汽车消费者的体验势必会大幅下降。”

吉利汽车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淦家阅则表示,吉利汽车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也就是成本的竞争,吉利要通过自身技术、能力来提升竞争力,如架构化造车实现协调、降成本、提升研发效率。

“在产品价值上有优势的同时,我们不打价格战,而是主要要打价值战、要打售后服务战、要打质量战、要打技术战、要打企业的道德战。”淦家阅说。

由此不难看出,在此轮价格战愈演愈烈之时,吉利汽车对于市场和自身有着清晰认知和判断,不会追求短期的效益。而实际上,新能源车市场是最早开启价格战的,从特拉斯开始,引发众多品牌跟进。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则表示,极氪汽车没有降价,也没有保价,而是对用户增加了权益、不调整价格。增加权益后,订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提升很快,也吸引了一些持币观望的用户。

同时,对于备受关注的极氪IPO问题,安聪慧表示,后续如果市场窗口时机合适,将择机进行公开递交并努力完成上市。据吉利汽车此前公告,今年2月,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

今年将推10款全新车

尽管不参加价格战,但对于2023年吉利汽车再次挑战165万的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翻番,即达到65万,销量占比接近四成。其中最受关注的极氪品牌,今年挑战14万辆的交付目标,同比增长翻一番。

在新产品方面,吉利品牌将加速新能源转型,年内推出三款全新车型,预计将是新品牌的产品。未来两年,吉利将推出7款产品,其中,智能电混L系列将推出L5、L6、L7、L9共计4款产品,首款电混SUVL7、首款电混轿车L6将在今年二、三季度交付。智能纯电E系列将推出E6、E7、E8共计3款产品,其中首款纯电产品E8将在今年四季度交付。

领克品牌将在今年推出中型SUV领克08,3月25日正式亮相,新车的亮点之一就是搭载魅族车机系统。而极氪品牌即将发布新车极氪X,年底极氪还将推出一款轿车车型,2024年将推出两款全新车型。2025年,极氪将挑战65万辆的交付量。

在智能化方面,吉利汽车将持续加大智能化自研能力,推出N OS系统。同时,吉利汽车也将主攻智能驾驶自主感知和智能决策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吉利汽车2023年在6V5R基础上推出更高阶的智驾方案,提升自主感知和智能决策的能力,解决NOA领航存在的长尾问题。

总的来看,在过去的2022年,吉利在新能源市场已经开始发力,而2023年,以为首众多新产品的推出,将让比亚迪、长城、奇瑞等车企感觉压力。随着销量的提升,吉利汽车的整体业绩也有望再向上一步,尤其是股价上!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扯扒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吉利新能源知耻而后勇 财报立范今年要卖66万辆|汽势原创

2020年可以说是吉利汽车最困难的一年,无论是在营收还是在利润方面相较于前年来说都是有着很大的下滑。从2020年发布的财报来看,总于收为921亿,净利润为55.7亿,较2019年相别下滑5%和33%。进入到20年下半年,吉利汽车业绩才取得小幅度的增长,零售环比和净利润环别上涨,50%和40%。

一、过去吉利汽车?不愁卖?

2020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累计超过132万辆,同比下滑3%,其中新能源汽车下滑量超40%。如果按照全年的数据来看,累计销售超过1000万辆,吉利汽车也实现了销售突破10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不过对于吉利汽车而言,高端品牌的打造以及汽车销量的累计仅为17.5万,上市四年之后,月单销售超过两万量。单从财务数据上吉利汽车保持了自己自主品牌的地位,可以说在中国市场是不愁卖的。

二、一次新尝试的失败

如果说吉利汽车没有将自己的触角碰到新能源汽车,可能未来发展之路还会更顺畅。可是,吉利的野心过于大了,2021年吉利发布了几何、极星、smart、枫叶等六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强调所谓的蓝色吉利,是这一年之内仅卖出了6.8万辆新能源汽车,显然目标尚未如期完成。然而吉利并没有在此停下步伐,反而是和新能源汽车杠了起来,同时和沃尔沃在动力方面达成合作,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推出了极氪品牌,不过这一产品在定位和受众上需要近五年的时间去等,这也就导致了大量的资金内耗在上面。加之市场受到疫情的影响,市场并不太好,所以吉利就陷入了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

在新能源赛道上,吉利汽车似乎来的有点晚。随是造车的门槛越来越低,核心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吉利汽车想在新能源产业分得一杯羹似乎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目前剑在弦上不得不发,各家汽车品牌都在涉足新能源,吉利也不例外。如何降低自己的研发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实现现金流的回报周期较短,是吉利汽车目前唯一的自救方式。

吉利的现在,写在大众汽车的过去里?

汽势Auto-First|柴小娜

3月21日,吉利汽车发布2022年财报。营收大涨、毛利下滑、单车破10万、净利53亿元、单车毛利增至1.75万元,全年累计销量143万辆。

整体来看,营收净利双增,是一份稳健上扬的成绩单。

然而,行业竞争加剧、与领头羊特斯拉和比亚迪相比,吉利新能源掉队同样显著,转型迫在眉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况更是一种难熬的市场考验。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戴庆在业绩会上强调,短期来看,在新能源市场上占有率的提升,是吉利汽车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聚焦财报数据和吉利新能源转型,看看2023年,吉利如何填新能源的“坑”。

开始划重点:

1、高管团队集体自省和反思;

2、2023年卖掉66万辆新能源汽车;

3、未来四个季度推10款全新新能源车型;

4、极氪亏钱最多,须加紧上市;

5、新品牌新系列新渠道,做到战略清晰,分工明确;

吉利在财报会中,公开自省、反思掉队新能源的态度,这一点极为少见,且几乎每个高管都表达了对过去的复盘或者思考,特斯拉和比亚迪是重点提及的友商。

吉利控股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对于掉队的反思言辞恳切,他说:“在新能源车发展的道路上,被我们最优秀的同行拉开了距离;我们的股价从最高时候36港元,掉到今天收市的9.5港元,差距不可谓不大。”

2023年,吉利定下了165万辆的销量目标,较2022年总销量增加约15%。我们将165万辆目标做个分解,新能源汽车目标占比40%,即2023年要卖掉66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领克、睿蓝目标是销量增长15%,极氪目标完成14万辆交付量。

这意味着今年将不断有新产品上市。为此,吉利品牌将推出4款新能源产品、领克品牌将推出2款新能源产品、极氪品牌将推出2款全新产品、睿蓝汽车将推出1款换电纯电车型。

吉利汽车方面透露,2023 年内,吉利品牌旗下系列发布紧凑型插混 SUV 车型 L7、插混轿车 L6、纯电轿车 E8,两年内推出 7 款全新车型。领克汽车在推出中型插混 SUV 车型领克 08 后,还将推出一款中型插混轿车。

吉利方面在业绩会上介绍,在未来4个季度,将有10款全新车型陆续投放市场。

根据财报披露,吉利的单车销售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极氪、睿蓝等新能源品牌的高端化尝试。其中,极氪旗下首款车型极氪001平均订单金额为33.6万元,极氪009的平均订单金额高达52.7万元。

的确,相较特斯拉和比亚迪,目前的吉利处于掉队状态,吉利方面表示,首先从组织架构上进行变革,在销售领域,吉利品牌分成三大事业部,一个是吉星事业部,第二个是几何事业部,还有一个是事业部。

其中,吉星事业部聚焦燃油车市场,新能源转型主要集中在在上。吉利集团给与了系列全新的标识、全新的三电技术、全新的智能化以及全新的渠道建设。

领克的新能源转型同样激进。据吉利汽车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淦家阅透露,领克品牌在燃油车这一块不再做研发投入了,将会全面进行NEV的投入。

领克产品矩阵包括即将推出搭载Lynk E-Motive领克智能电混的全新新能源中型SUV领克08;在售产品领克01、05、06、09将实现全面EM-P化,加速实现全系电气化。

整体来看,2023年,吉利将继续加大新能源转型力度,预计全年资本开支将达到140亿元。

在汽势Auto-First看来,吉利的新能源销量主要依赖极氪、几何两大纯电品牌,领克与吉利等主力品牌并未发力。由于新能源转型不力,盈利能力下滑以及极氪在初期的投入压力,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的两家,标普与穆迪均已下调了吉利的评级展望。

不难看出,极氪品牌被寄予厚望,财报会议还透露了很多关键信息。

首先,极氪亏了很多钱。吉利的财报显示,极氪在2022年亏损约20亿元。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戴庆介绍,极氪在2022年录入20.3亿元亏损,以吉利汽车(00175.HK)来计算,有13.6亿元的亏损纳入净利润。

其次,极氪正加紧择机上市。安聪慧表示,后续如果市场窗口时机合适,将择机进行公开递交并努力完成上市。据吉利汽车此前公告,今年2月,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

对于如何极氪如何不再亏损赚到钱,安聪慧介绍,极氪009使用了一体化压铸,吨位、产品体积都比特斯拉要大,今后一体化压铸将全面应用于其他车型,目前正在验证阶段,这将进一步降低极氪的成本。

另外两个好消息,一是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将首次搭载在极氪009,续航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个是碳酸锂价格截至3月20日已突破30万元/吨,与高峰期相比接近腰斩,这意味着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毛利。

安聪慧表示,碳酸锂每降低1万块钱,对极氪的贡献就是575元,毛利的贡献就0.2%。

因此,吉利财报的数据,不仅有增长、亏损、压力,也有底气和希望。

桂生悦表示,特斯拉和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耕耘了很多年,并在去年实现了巨大利润,这体现出了汽车业最根本的发展规律,即规模才能产生利润。如果缺乏规模,一定前景堪忧。

他认为,像吉利这样的企业,慢慢会在规模上体现出巨大优势,例如沃尔沃、极星、路特斯、smart、集度汽车等在共用平台的基础上,最终将达到真正的规模效益,只是这一优势还未体现出来,这也是吉利“有信心迎头赶上的底气所在”。

极氪科技CEO安聪慧也表示“今年会有多个品牌和车型使用浩瀚架构,这样的话整个规模化的效应将会形成,这对我们的成本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吉利连续5年成为自主品牌第一之后,在2022年丢掉了自主品牌销冠的位置。事实上,盈利承压、多品牌跟进的吉利,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卷无可卷的新能源车市暗流涌动,需要加鞭,全力ALL IN,晚一步,错一步都不行。(部分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势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吉利/长城/北汽净利下滑,江铃/比亚迪却大涨,为啥?

吉利为自己铸造庞大的商业版图,但汽车不再是唯一的亮点,从某种意义上看,吉利的路线越来越向大众靠拢。

长期以来,大众对于吉利的理解总是模糊的,新品牌的发力、多元业务的延展、略显疯狂的并购、频繁的IPO……吉利的行为和动向似乎总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吉利的成长速度,我们同样有目共睹。

在吉利3月21日交出的“成绩单”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组数据:

2022年,吉利汽车营收为1479.65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达到52.6亿元,同比增长8.5%;

2022年吉利的单车销售收入达到10.3万元,同比增长29.6%,平均单车毛利约1.75万元,同比增长11.1%;

2022年吉利汽车技术授权共实现营收16.57亿元,同比增长29.9%。

对此,吉利控股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在3月21日的吉利财年沟通会上表示,“过去两年吉利的表现不是那么靓丽,现实的情况是吉利已丢掉第一的宝座,在新能源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被优秀的同行拉开了比较大的距离。”这样自省和自谦的态度令人倍感意外。

但必须承认的是,在经济动荡、供应链极不稳定的2022年,这样的成绩已经来之不及。与此同时,在这之中,我们也瞥见了吉利行进道路的另外一丝意味:吉利似乎越来越像大众了,无论是业务表现还是决策思路上,吉利都正在向大众靠拢,或许我们也可以按照大众的过往轨迹去看懂今天的吉利。

因此,本文试图以大众汽车作为参照,从吉利刚刚发布的这份财报切入,解读近年来在整个新能源转型巨变时刻吉利所付诸的行动及其战略得失。

45.6%营收增幅从哪来?

在去年国内市场两头承压的复杂环境中,吉利汽车整体依然保持着较为稳健的增长势头,约1480亿元的总营收也创下了历时新高,同比增长45.6%,无疑是这份财报中最亮眼的一组数据。

这45.6%的大幅增长从哪来的呢?

具体来看,在吉利1480亿元的营收当中,汽车销售业务依然是绝对的主体,达到1227.83亿元,占据总营收的83%。

其中,来自极氪和“中国星”系列的贡献不容小觑。数据显示,极氪001的平均订单金额达到33.6万元,极氪控股全年营收达到317.9亿元;而吉利品牌的“中国星”系列占据吉利品牌比重的约23%。此外,几何、领克和睿蓝也分别实现了14.94万辆、18.01万辆和5.6万辆的成绩。

可以看到,吉利在稳固燃油板块基本盘的同时,以极氪为代表的新能源产品也在开始发力,为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去年,吉利新能源产品(包含吉利、几何、领克、极氪等)的总销量为38.87万辆,占比22.9%,整体增速超过300%,且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今年2月,吉利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正式发布,补齐了吉利在新能源市场的空缺。进一步加快了吉利向着新能源转型的步伐。

除此之外,随着吉利汽车海外销售网络和售后网店的持续拓展,和在国际市场上品牌形象、影响力的提升,吉利的汽车出口业务也开始迸发出亮眼的表现,成为新的增长极。财报显示,吉利汽车2022年出口销量达到19.82万辆,同比增长了72.3%。

目前,吉利已经在东欧、中东、亚太、欧洲、拉美、非洲等多个地区深化布局,在全球共开发了销售和服务网点379个,中东、亚太、拉美和非洲的终端实销同比增加超48%。Coolray(缤越)、Azkarra(博越PRO)、Tugella(星越)三款车型占据各国的细分市场排名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宝腾品牌实现总销售量达到141,432辆,并实现连续第四年业绩增长。期间,宝腾在国际市场销量增加至5,406辆,成长79.1%,成为当地行业的出口领导者。

此外,凭借着领克“欧洲战略”“亚太战略”的进一步推进,领克的出付量增长了300%,全年出口整车3.5万辆,位列中国品牌25万元以上车型出口第一。截至2022年底,领克欧洲“订阅制”会员已经超过18万。

利润向上的“底气”

在另一方面,吉利的销售、研发等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据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吉利的销售成本为1270.69亿元,同比增长50.92%;研发成本为67.65亿元,同比增长22.6%。

成本在增加、销量在放缓,那么,是什么支撑吉利的利润依然保持向上的趋势呢?它的底气又来自哪里?

具体来看,一是多元化业务板块的开花结果,二是规模经济的初显。

首先是业务的多元化倾向。在核心业务——汽车销售之外,吉利以此为基础所延展出的其他业务板块在近几年开始遍地开花,收入来源变得越来越多元。

如果关注吉利的财报就会发现,从2019年开始,吉利几乎每年都会新增一项非整车销售的收入项,如2019年的知识产权许可业务收入,2020年的研发技术支援服务业务,2021年的动力电池包销售业务收入。

再到今年,技术授权业务又成为了吉利整车销售之外全新的业绩增长点。与此同时,从整体来看,吉利在非汽车业务上的营收占比已经达到17%。

事实上,这并非无迹可寻。自收购英国锰铜开始,吉利的投资和经营版图已开始遍布整车、供应链、未来科技等方方面面。

2009年,吉利收购澳大利亚变速器制造商DSI的全部股权,填补了国产高档自动变速器的空白;2015年,吉利以2.8亿元收购了位于冰岛的碳循环国际公司的股份,助力吉利甲醇汽车的研发;在软件与芯片领域,李书福与沈子瑜共同创立了亿咖通;在汽车出行领域,吉利又推出了首个共享出行定制车品牌——曹操出行。

此外,卫星、手机、教育、金融等领域,吉利也均有涉猎,可以看到,除了对于汽车制造供应链的构建,吉利还正在跨界打造基于用户的生态链条。

如今,这些汽车业务外所延展出来的业务板块逐渐上扬,对于吉利汽车来说,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信号。

此外,近几年,吉利的单车盈利水平也正在逐步上升。从整体上看,2022年吉利汽车的单车销售收入达到10.3万元,与去年的8.77万元相比,增长了29.6%;据估算,2022年吉利的单车净利润已经达到3244元,在行业中位于排名前列。

一个显著的信号是:吉利的规模效应正在一步步靠近。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认为,基于吉利成本供应链体系的强大,公司自身核心产品动力轴承、电机、电控、电芯等陆续量产,还可以通过供应链整合控制成本,形成汽车产业链红利,进而为客户带来价值优势。

正如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所说,汽车业是需要规模的,只有规模才能产生利润。

吉利在全面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规模化将逐渐显现出巨大优势。一旦规模效应成型,将构成较强的差异化优势,这也是吉利有信心在新能源赛道“迎头赶上”的底气所在。

吉利与大众为什么像?

回到文章的开头:我们如何用大众的思维来理解如今的吉利?吉利和大众又为什么相似?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吉利与大众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母体化思维”,通俗来讲,就是所有的子品牌、子业务都背靠母体,以一种集团化、体系化的方式去发展。无论是单车盈利水平的提升,还是多元化业务的拓展,都离不开这一思维的贯彻。

如何理解?

以极氪为例,作为吉利旗下风头正盛的造车新势力,极氪开创了纯电发展的第三赛道。区别于“蔚小理”这样单打独斗的选手,极氪在体系力的展现上非常彻底。

背靠吉利,就决定了极氪先天可以吸收吉利在技术架构、造车底蕴、供应链体系管理等多方面的积累,此外,沃尔沃的安全保障和路特斯的性能调教同样给予了极氪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可比拟的相对优势。

前不久,极氪还完成了7.5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30亿美元,这也是今年以来整车领域的第一笔大额融资,充分体现出产业资本对其综合实力和市场潜力的认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笔融资背后,吉利作为其母体所发挥的“稳定器”和“兜底”作用,给了产业资本更大的信心。

这样的“母体化思维”从吉利新能源产品的销量和利润表现来看更为明显。2022年,吉利新能源产品的总销量为38.87万辆,其中混动车型的年销量仅有9.2万辆,尽管在增幅上非常亮眼,但行业观察人士对比行业均值猜测,这个量级距离盈利显然还有一定的距离。

与此同时,吉利针对新能源领域的销售成本、研发成本、渠道成本都在不断增加,然而反映到亏损账面上,人们却惊讶地发现,相比于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吉利旗下品牌的亏损要小得多。

最为典型的是,2022年极氪的亏损总额仅为20.4亿元,作为对比,2022年小鹏的亏损金额为91.4亿元,蔚来则达到144.37亿元。其中,吉利作为母体所发挥的分摊成本、消化亏损的作用,使得车辆拥有了更强的溢价能力。

事实上,大众的盈利逻辑也是同样的道理。2022年,大众集团共售出828.26万辆汽车,其中保时捷的销量只占不到4%,但利润却占集团(225亿欧元)的近三分之一。这里面固然有着保时捷作为超豪华品牌在定价上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大众母体在技术成本分摊上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与吉利不谋而合,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并购”也是大众的关键词。从1964年至今,大众旗下收购了高达12个汽车品牌,其中既有处于超豪华阵营的保时捷、兰博基尼,也有豪华阵营的奥迪,还有西亚特这样的大众化品牌。

尽管大众旗下品牌众多,在技术的转乘和衔接上却非常畅通。大众的MEB、MQB、MLB等平台可以兼容多个品牌的车型,具有非常强的适配能力,使得车辆的生产成本和新车型的研发成本得到极大程度的压缩,从而提高每一辆车的盈利能力。

如今,吉利在新能源战略中对于SEA浩瀚架构、雷神混动系统的打磨和推出,正是出于同一逻辑的考量。据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聪慧透漏,今年将会有多个品牌和车型使用浩瀚架构,其中降本增效的思路与大众如出一辙。

而梳理过往大众的发展历程,其实不难发现,“母体化思维”也是大众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所坚持的重要路线,正是这一思维的不断深化之下,大众构筑了强大的企业定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过去的2022年,大众汽车的全球交付量为460万辆,同比下降6.8%,聚焦到全球各个地区,这个数字都是下降的。但是,可以看到,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大众都表现出不俗的实力。而如果将时间刻度拉长,可以发现除了2020年收到疫情波动较大,2019年、2021年、2022年大众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线上。

即便是在经济动荡、黑天鹅频发、燃油车式微的新汽车时代,大众所展现出的盈利水平、分摊风险的能力以及电气化转型效率都可圈可点。这背后,正是大众强大的“体系力”在做支撑和依托。

从这一意义来讲,吉利与大众在“根”上是一致,也因为此,吉利目前的发展路线越来越趋同于大众。如果以大众作为参照去感知吉利的作为与不作为,吉利近些年的种种出乎人意料的行为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与此同时,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预言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汽车之家?行业]?上期我们横向解析了五家上市车企的财报(上篇传送门),本期我们将聚焦北汽、江铃及吉利、比亚迪、长城三家民营车企。虽然不是我们有意制造“综艺效果”,但净利润排名后五位的这些企业更受人们关注,其中北汽当前面临最大危机,董事长刚刚换届却面临净利大降、利润奶牛意欲效仿宝马增持股比;江铃净利润逆市大涨,哪个版块在崛起;三家民营上市车企则是中国品牌的代表,他们的经营思路和策略如何?如何应对大环境带来的挑战?带着这些看点,让我们走近本期财报解读。

■吉利:赚得不多但被资本看好

就上半年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吉利汽车实现营收368.20亿元,同比下滑23%;净利润22.亿元,同比下滑43%。就净利润跌幅看,吉利在北汽、东风、广汽之后,业绩低于人们预期,财报发布当天其港股股价应声下跌。

股市对吉利失望,原因不排除这位优等生此前一直表现得很好,比如2019年全年,吉利以82亿元的净利润仅次于上汽和东风集团,在中国车企中排名第三;而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几乎是拦腰砍,但不能忽略的一个前提是,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车市几近停摆。

但资本市场与股市的反应不同,如多数机构给出的评级是买入或增持,技术分析指数给出的结论是买入。那么吉利为什么会被资本市场看好呢?我们从财报和最新公布的招股书中找找答案。

『上半年业绩未影响资本市场对吉利的信心』

首先,从财报看,吉利正开始多条腿走路。财报显示,吉利上半年各业务板块的收入占比为汽车销售91.21%、零部件销售7.64%、使用权及其他1.15%。很多媒体称,作为一家车企,吉利汽车销售业务占比却逐年下滑,吉利在走下坡路,我们却持相反观点。第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汽车市场逐步下滑,说明大家都在存量市场竞争,接下来的市场厮杀只会更惨烈,仅在此处恋战只会反噬自身,不如放大格局找到新生增长点。

第二,吉利找到了新生增长点,因为吉利多年的研发投入正在“收果子”,其中知识产权的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今年上半年收入4.2亿元,占比从2019年的0.44%增长至1.15%;除此以外,零部件的收入也在逐年提升占比,这说明吉利的盈利触角正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这除了增加自己在零部件定价上的话语权外,多领域布局也提升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其次,吉利一直维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近五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5.4%;其中财报显示,吉利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16%。这种魄力除了助力增加知识产权这一新盈利渠道外,也提升了自身竞争力,如今吉利已形成BMA、CMA、SPA和PMA四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造车效率不断提升。

再次,吉利是组织和资产管理的高手。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他们最担忧的是一家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体量越来越大但组织臃肿、体系紊乱,而吉利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库存周转率两个指标的综合表现相对突出,说明该企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营能力较强。

最后,吉利在资本运作方面能力较强。比如吉利当前因即将登陆科创板备受关注,这一举动将进一步打开它在国内的融资渠道;而且国内上市后,吉利还将重启与沃尔沃集团的合并谈判,吉利汽车成为超级集团的可能性正在凸显。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此前一直在全球市场低调的兼并购(详见《疯狂兼并购?吉利这些年都买了些啥?》),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主营业务的发展,且现金流相对充裕,如截至6月30日,吉利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约202亿元。以上信息表明这家企业对于自身的壮大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有着自己的节奏。

车市下行大背景下,吉利的车也不好卖,上半年总销53万辆同比跌19%,全年销量目标也由141万辆下调至132万辆;盈利规模也在下滑,净利跌去49%。但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能够找到资本市场看好吉利汽车的逻辑,而这也是支撑吉利继续成长和壮大的基石。

■比亚迪:业务多元化,净利润逆涨超去年全年

比亚迪是唯一一个实现净利润上涨的企业。数据显示,比亚迪上半年营收为605.03亿元,同比微降2%;实现净利润16.62亿元,同比上涨14%,半年净利超过去年全年的16.1亿元。另外,比亚迪扣非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16亿元,同比提升24%。

从业务板块看,比亚迪上半年在汽车业务板块出现下滑,这源于比亚迪的汽车销量也受疫情等大环境影响,汽车总销量下跌30.45%至15.86万辆,但由于多业务均衡发展,比亚迪仍旧实现了盈利水平的逆市增长。这也是我们在看吉利财报时强调的,多业务布局更容易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资本市场也对比亚迪极为看好,在外界关注特斯拉市值飙升时,人们没看到,比亚迪的市值悄然间已超过了中国第一大汽车股--上汽集团。截至9月16日收盘,比亚迪市值达2875亿元,比上汽集团总市值多552亿元。

有人说,比亚迪作为一家车企,聚焦汽车才是主业。显然比亚迪并不这么定义自己,作为一家电池起家的企业,王传福2003年才带领比亚迪闯进汽车板块,随后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半导体等领域,今年还顺势生产了口罩和消毒液业务,比亚迪一直在多元化成长。这是因为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在创新面前不会轻易认输且坚信通过研发能够打破技术壁垒,而如今独立分拆出去的比亚迪半导体板块,其市值已升至300亿元,证明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确实不容小觑。

在新能源方面,比亚迪在销量上出现大幅下跌,但比亚迪并不是个例。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39.3万辆,同比下降37.4%,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陷入亏损,如北汽蓝谷净亏损18.6亿元,在业绩上给北汽集团造成了很大困扰。

不过比亚迪仍坚持对新能源板块的投入,如在合资公司方面,与戴姆勒合资的腾势继续亏损,今年上半年亏损1.06亿元,但比亚迪上半年仍追加了3.5亿元的投资扶持;同时与丰田合资成立的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月正式注册成立,双方对等持股各占50%。就当前来说,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面临特斯拉这样的劲敌,但比亚迪长久地投入和努力仍承载着不少人的希望。

■长城汽车:崛起的皮卡和海外业务成亮点

通过别有新意的营销,长城汽车今年赚足了声量和关注度,不过这些软实力还未转化为业绩。财报显示,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59.29亿元,同比下降13.17%;净利润11.46亿元,同比下降24.46%。

与比亚迪不同,长城如今仍倚重汽车业务,该板块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89%,这使其业绩受到汽车销量下滑的拖累。数据显示,长城上半年实现汽车销量39.98万辆,同比下跌13.14%。

今年上半年,受益于皮卡解禁范围扩大,长城的皮卡销量突飞猛进,上半年海内外销量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37.5%,也是长城旗下唯一实现增长的车辆类型。同时得益于全球布局,长城的海外业务正逐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海外销售2.6万辆同比增长1.7%。

不过由于较为倚重汽车业务,长城汽车预计今年全年的业绩表现或受拖累,将2020年全年销量目标从111万辆下调到了102万辆,净利润也下调了6.5亿元至40.5亿元。不过长城也正试图拓展自身业务,如成立蜂巢易创、诺博汽车系统、曼德电子电器及精工汽车等零部件公司,今年上半年零部件销售收入也占到了总营收的4.61%,是长城旗下各项收入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板块。

■北京汽车:北京奔驰成支柱,戴姆勒增持风雨欲来?

在董事长换届的节点,北汽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北汽股份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营收778.54亿元,同比下降11.6%;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为10.47亿元,同比下降65.7%。

从表面数据看,北汽赚到钱了,可喜可贺,但事实却是,北京奔驰相关收入749.2亿元,占到了公司总营收的96%;北京品牌相关收入为29.34亿元,占比总收入4%。也就是说,北京奔驰已成北汽股份的主要支柱,且是唯一的盈利来源。因为北京奔驰今年上半年毛利198.65亿元,而北京品牌毛利为-18.34亿元,亏损依旧。

往年北京奔驰也是北汽的利润奶牛,为何说北汽当下处境就危险了呢?这是因为北汽集团前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曾与戴姆勒谈判,在合适的时机允许戴姆勒增持北京奔驰股比。而戴姆勒此时迫切需要北京奔驰。

一方面,戴姆勒最新披露的Q2季度财报显示,这家巨头第二季度净亏损约153亿元,亟需北京奔驰增加利润贡献填补亏损;另一方面,北汽当前正处领导换届节点,对戴姆勒来说,非汽车行业出身的新任董事长姜德义,或许没有执掌北汽集团14年的徐和谊铁腕,此时效仿宝马提升股比或是最好时机。

就当前来看,戴姆勒想要提升股比,或仍需要跟北汽长时间博弈,因为一方面,就当前业绩表现看,北汽比戴姆勒更需要北京奔驰的利润贡献;另一方面,据知情人士透露,徐和谊辞任董事长前给北汽留了后手,未来北汽可增持戴姆勒股份,以超越吉利成为第一大股东。若上述情况属实,北汽未来可在戴姆勒要求增持北京奔驰股比时增加谈判的砝码。不过对北汽来说,在二级市场收集超过4.69%的戴姆勒股份并非易事,但这对于北汽来说是不得不出的一张牌了,否则围绕自身的危机将来得更快更迅猛。

如今北汽除了萎靡不振的自主板块外,还面临海外品牌提升股比的棘手问题,这对于新上任的姜德义董事长和北汽集团来说都非易事。而按照国家发改委给出的时间节点,到2022年乘用车领域的股比限制将全面放开,前有宝马和大众分别增持华晨宝马、大众江淮股份至75%,后有放开政策支持,如今的北汽烽烟四起,每一步都需小心斟酌。

■江铃:营收净利双增长,且净利增幅最大

一直不被看好的江铃汽车,今年上半年的盈利却十分亮眼,是十大中国车企中净利增幅最大的企业。财报显示,江铃汽车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0.73亿元,同比提升2.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亿元,同比大涨252.98%。此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江铃实现扣非净利润0.5亿元,同比增长136.6%。

从各业务板块的收入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支撑江铃盈利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整车销量的提升,数据显示,江铃今年上半年实现整车销售14.12万辆,同比上升3.33%。江铃在财报中给出的理由则是:开源节流。除了整车销量提升增加了收入外,江铃今年还持续推动降本增效、严控费用支出;看来江铃对于今年车市的严峻形势有自己认识的同时,还迅速梳理了应对方案。

财报显示,江铃今年上半年将销售费用缩减了16.11%至5.92亿元;同时,研发投入也相应减少9.93%至8.24亿元。为了应对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不少车企都取了减少研发资金规模的方式,因为在疫情等导致的严峻形势前,保证公司资金流的正常运转是第一位。

总结全文:从上述财报分析可以看出,本期的北汽股份面临的情况不容乐观,除了业绩和销量双下滑外,合资公司股东也在虎视眈眈谋求提升股比,若戴姆勒等股东成功增持,将直接降低北汽集团的利润来源。而吉利、比亚迪和长城三家民营车企的表现相对优秀,依然是倚靠自身的造血能力良性发展,且三者的共同点还在于它们都在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寻求多条腿走路以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其中多元化布局的比亚迪今年上半年成功抵消了车市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净利大幅提升。江铃则通过整车业务的优异表现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综合上期选手来看,这十大中国车企盈利各有渠道和手段,但就长远来看,需要提醒未能倚靠自主板块及主营业务盈利的企业,因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激烈、更透明,尤其是乘用车股比开放已成悬在多个国有车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努力提升自主板块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才是对冲未来风险的最可靠途径。(文/汽车之家?宋爱菊)